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及心导管介入性治疗的麻醉
心导管检查有右心或左心导管两类。右心导管检查为诊断先天性心脏的一项重要手段,病例对象大多数为小儿或青少年,除少数有生长发育不良或循环功能严重不全外,一般情况及循环代偿功能大多数比较良好。左心导管检查主要为诊断后天性心脏病和大血管病变,多数需要同时进行造影术,特别对诊断主动脉缩窄、瓣膜病或冠状动脉病的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具有确切的诊断价值,病例对象大多为成年人,循环功能受限可能已较明显,心脏对导管的刺激一般均较敏感,因此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果麻醉处理不当,可影响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的正确性。
一
麻醉前准备
按全麻处理,尽可能纠正心肺功能扰乱,术前禁食。成人于术前一小时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或哌替啶1mg/kg、异丙嗪1mg/kg、和氯丙嗪0.5mg/kg混合液;4岁以下者可肌肉注射巴比妥钠5mg/kg和异丙嗪1mg/kg。伴随肺动脉高压的婴儿可不用术前药。施行心导管检查的病人,一般均不必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以防引起窦性心律过速。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考虑改用吗啡(0.1mg/kg)和阿托品(0.02mg/kg)。
二
麻醉处理
1、心导管检测的麻醉
绝大多数成年人及部分学龄后儿童和新生儿,经静脉或动脉置入心导管术均可在局部浸润下进行,必要时可静脉缓注安定0.2~0.4mg/kg以充分镇静。对新生儿在预先妥善固定肢体的情况下,可不加用镇静药。
2、心血管造影的麻醉
心血管造影,特别左心造影,一般均需要将造影剂作加压快速注入,由此容易引起病人不适,或出现并发症,因此,需要一定的麻醉处理。
三
并发症
1、心律失常
较为常见,多因导管或造影剂直接刺激心内膜所致。及时识别心律失常,立即暂停检查,迅速将导管撤离心律失常的诱发点,则往往可使节律恢复正常。导管在心腔内停留和试探的时间过长或病人精神紧张等也为诱发因素。
2、低血压
可因缺氧、麻醉过深、失血或心律失常所引起,应根据不同诱因予以针对性处理。
(1)因心律失常所致的低血压,可因心律失常得到纠正而恢复;
(2)因造影剂刺激血管壁,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可出现暂时性低血压,尤易发生于心脏代偿功能不全和体制极差的小儿,此时可肌肉注射麻黄碱、甲氧胺等升压药;
(3)心导管检测过程中,一般失血量(包括采集血标本的血量)约50mL,对成人或年长儿童可无影响,但对婴幼儿则足以导致低血压,甚至休克,因此,有必要作等量输血。
3、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
心脏功能代偿不全的病人,有时可因精神过度紧张,导管刺激心内膜,或加压注入造影剂而促使左室舒张压急剧上升,因此可诱发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4、心肌梗塞
术前应尽可能纠正已存在的心律失常、电解质失衡或心肌缺血;术中需维持血压、心率稳定和供氧充分。
5、呼吸抑制
多与麻醉处理不当有关。
6、晕厥、急性脑缺氧
此时应立即将导管撤离心脏而中止检查,并将病人头部放低、吸氧,少数病人需要静脉注射阿托品。
7、体温过低
容易发生于婴幼儿,因为体温过低可引起通气不足,诱发心律失常及低血压。因此,强调合理保温,维持室温不低于29℃,体温不低于35℃。
麻医台是全国首家实时的麻醉医疗协助服务平台
平
安
健
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