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急性心梗送医电击50余次从鬼

往往一次就能奏效的医疗电击,在自己身上连续用了50多次。回想起不久前的这场手术,王阿姨(化名)仍心有余悸,心电监护仪上的一条直线,也一度令家属绝望。如今,他们发自内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医术精湛,专业过硬,重症医学科精心呵护、无微不至,是市民健康的守护神。

患者突发急性心梗发生50余次室颤

近日,68岁的王阿姨常感到胸前区疼痛,本以为是运动过度,但在休息后仍没有缓解。4月12日下午两点,王阿姨医院,这时她已经浑身汗透,呼吸困难,四肢湿冷。急诊科张清波等医护人员马上给予行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立即给予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积极准备行急诊手术治疗。但很快王阿姨突然丧失意识,心电监护提示室颤,反复进行了50余次电除颤,并运用多种药物抢救后,心律稳定了,但依然没有恢复意识。

为挽救病人生命,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董宏伟在进行充分评估后,在呼吸机支持下为患者进行了紧急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右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在患者家属的殷切期盼下,董宏伟带领介入团队仅仅用了6分钟的时间便开通了闭塞的血管,恢复了阻断的血流,将命悬一线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手术前后造影对比

“像王阿姨这样危重的情况,所幸及时就医治疗,才没有酿成悲剧。”董宏伟表示,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危重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在数分钟内即可发展为心跳呼吸骤停,甚至死亡。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领域,救治是以“分秒”来计算的,急性心肌梗死时最有效的抢救方法,就是在发病后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多学科联合治疗挽救患者生命

术后,王阿姨被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后续抢救性治疗,转科时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消化道出血,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在重症医学科医生魏静静的精心治疗下,两天后,王阿姨的病情逐渐稳定,顺利脱机拔管,转入心内科病房进行后续治疗。尽心的呵护赢得了患者与家属认可,王阿姨曾紧握着魏静静的手,眼含热泪的感谢医护人员给了自己生的希望。

整个救治过程中,医院医护人员反应迅速,应对得当,为抢救患者争取了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医院自年建立胸痛中心后,不断完善快速联动机制,医院成为医院医院,一旦有急性胸痛病人可随时转诊到医院,简化就医流程,缩短就诊时间,更快速有效地抢救以心肌梗死为代表的急性胸痛病人。

“心脏作为人体的“动力泵”,每分每秒都在为人体提供着运行的动力,一旦出现血管堵塞,便会出现急性且持续性的缺血缺氧,造成心肌坏死。”董宏伟介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发病时有剧烈而持久的胸痛、心悸、气喘、脉搏微弱、血压降低等症状,在日常身体检查中,心电图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检查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警惕胸痛症状谨记“”口诀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急诊介入手术,它可以高效地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挽救患者的生命,并能够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董宏伟表示,心肌梗死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一年四季冷热交替的急剧变化是影响心肌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心血管疾病在季节交替时处于高发期,再加上近年来,心梗年轻化趋势愈演愈烈,市民更应当注意防范。

对心脏猝死的患者来说,心脏骤停发生后的黄金救治时间是4分钟,抢救启动每延迟1分钟,患者生存率都会随之下降。在此,董宏伟提醒广大市民,心梗患者应牢记两个“”:急性胸痛发生后要迅即拨打急救电话;急性心梗从发病至开通梗死血管如能在分钟内完成,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心梗最明显的症状是疼痛,切莫以为只是一时不舒服,抢救不及时、不得当。

医院心血管内科是省级临床重点学科,医疗技术精湛,服务水平优质。在心血管系统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治和疑难危重疾病,如大面积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重度心力衰竭等抢救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介入诊疗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后开展了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术、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等技术,年完成心血管介入手术余例。

转自:德州晚报

编辑

高洁

审核郭吉显往期回顾

固本强基抓党建凝聚合力促改革丨医院深入改善医疗服务纪实

用真功夫和硬实力扎根基层——医院健康扶贫工作纪实

改善医疗服务丨医院在行动

“从健康体检迈向健康管理”——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心脏喊“渴”丨通向心脏的三条动脉血管都堵了,医院一次手术解决多个疾患,打赢心脑保卫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goldw.com/xxgnk/86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