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务
之
声
这个科室的代名词,是刻不容缓
呼吸,是人类生存最基本要求,也是最不可逆的要素。医院呼吸内科的大夫,往往承担着最为不能“等待”的任务。从接诊每一个患者开始,他们都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最高效率运转。
接诊、判断、治疗……医院中各个科室最常见的名词,在呼吸内科的大夫看来,似乎都有着不同的含义,以秒为单位计时,往往是呼吸内科大夫们日常工作中的“普通片段”而已,医院呼吸内科也是如此,科室全体同仁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以最高的效率为患者解决病痛的同时,经多方努力,取得了多项成果,特别是近期开展的两次4级内镜手术。医院呼吸内科内镜手术迈上一个新台阶,医院呼吸内镜手术可完成高难度气道介入手术,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支气管镜下冷冻技术
让手术变成“探囊取物”
不久前的一天,一位咳嗽、咳痰已两周的62医院呼吸内科,他告诉医生,之前已使用抗生素,但效果并不好。经过医生仔细问诊,考虑患者误吸可能性大,在支气管镜和增强CT联合检查后,患者左肺下叶基底段一个异常新生物显现了出来,它的存在,使得气道内肉芽组织增生明显,阻塞管腔。且因吸入时间较长,气道内肉芽组织增生明显,常规支气管镜下钳取困难,一道“如何快速且以最小伤害为代价治疗患者病痛,解除痛苦”的难题摆在了呼吸科各位大夫的面前。
经过大家讨论,呼吸内科闫鹏主任最终决定采用冷冻切除肉芽组织,再取出异物技术。术前,闫鹏主任与麻醉科代岱主任商讨,给予患者行8号气管插管,避免异物过大而无法取出状况发生。手术过程中,支气管镜探查到患者左肺下叶基底段开口,可以看到肉芽组织形成,闫鹏主任应用冷冻探头逐步切开肉芽组织,看到椭圆形异物,他用冷冻探头黏附异物,但因异物较大,无法通过8号气管插管。在这种情况下,两位主任为避免拔出气管插管过程中,异物不能顺利一起取出,制定了取出异物过程以及失败后的抢救预案。准备好物品后,闫鹏主任用冷冻探头再次黏附异物,代主任配合,最终异物与气管插管在气管镜直视下同时缓慢退出,待成功通过声门后,代岱主任徒手经口腔取出异物,同时给予患者置入喉罩,保证通气,直到患者麻醉结束后苏醒。
医院首次将冷冻技术应用于取异物案例,目前支气管镜下冷冻技术主要应用于气道内肿瘤冻切、肉芽组织冷冻消融、坏死物及异物的取出。传统上气管异物主要用异物钳夹取,但如果异物较大、表面光滑或者质脆、周围肉芽组织包绕,常规钳夹不易取出,采用冷冻技术可大大方便手术操作。
硬支气管镜技术
成功介入气道切除肿瘤
前几日,一位82岁的老年女性来院就诊,该患者高龄,咯血,有低氧血症,既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一系列慢性基础疾病。现呈现喘憋困难,活动严重受限,不能平卧,仅能靠吸氧维持生命症状。医院后,被诊断为罹患肺癌晚期,家属曾一度放弃治疗。医院多学科专家经过仔细会诊,告知家属可行气道肿物切除,缓解症状,同时可以延长生存时间,让家属与患者心中重新燃起对生命的渴望。考虑到该患者有多年的基础病症,医院呼吸内科、麻醉科、胸外科、心血管内科、医学检验科、输血科等多学科进行了充分的术前讨论,决定为患者行全麻下硬支气管镜肿物切除术。
因术前无法行预防性介入栓塞治疗,医院给予输新鲜冰冻血浆预防出血。诱导麻醉后,闫鹏主任给予患者插入硬支气管镜,接高频通气治疗,用活检钳触碰肿瘤后,肿瘤开始渗血,在应用氩气刀止血后(氩气刀因切除肿物时有火花,吸氧浓度不超过40%),患者脉氧饱和度降至85%左右,纯氧通气后上升至93%。手术过程中,一度因为患者脉氧饱和度不能很好维持而停止,胸外科李运教授见状主动上台帮忙,应用光学钳打开肿物边缘,闫鹏主任则应用冷冻切除方法切除部分肿瘤,再应用氩气刀止血治疗。随着左肺涌出大量白色粘痰后,患者脉氧饱和度上升至99%。随后李运教授再次应用光学钳扩大肿物缝隙,闫鹏主任继续应用氩气刀止血,很快打开了患者左主支气管,应用氩气刀和冷冻修补气道后,结束操作。整个手术过程历时1.5小时左右。手术完成后,医院医生为患者拔出硬支气管镜,接喉罩通气,待患者苏醒后拔出喉罩,未吸氧观察半个小时,确认患者脉氧饱和度波动在98%左右,才将其安全送回病房。
硬支气管镜技术是气道介入手术法宝,硬支气管镜被认为是一种更加安全的治疗工具。硬支气管镜的现代价值在于作为介入通道允许普通支气管镜及其他器械进入气道内,经支气管镜目镜观察定位,在直视下进行支架释放、激光消融、取异物和冷冻、电切等操作。与软式内镜技术相比,硬质支气管镜技术在诊断和治疗的操控中良好的气道通道保障及在有显著出血时维持足够的视野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软式内镜和硬质气管镜在处理复杂气道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互补作用。因此,硬支气管镜是现代介入性肺病学的主要工具,是呼吸内科医生应当掌握的一项古老新技术。
医院呼吸内科开展硬支气管镜下肿物切除,医院呼吸介入水平跻身国内一流呼吸介入水平,为医院后期开展复杂气道介入手术奠定了基础。医院呼吸内科承诺将以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为契机,不断加强新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强化呼吸内科医生的培训和考核,规范诊疗行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不断推动学科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经皮气管切开术
填补微创气切技术空白
近日,医院收治了一名重症肺炎病人,并成功对其开展了支气管镜辅助引导下经皮气管切开术。在闫鹏主任带领下,呼吸内科不断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不断追求精益求精,此次率先开展了新技术手段。手术之前超声定位完成后,由高巍副主任医师行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定位在气管插管前端后,在支气管镜直视下,王芳护士长配合,缓慢退出气管插管,同时闫鹏主任与李琼副主任医师给予患者切开皮肤,在支气管镜下寻找按压点,待位置确定后,穿刺气道。使用气管镜确认穿刺点无误后,为患者置入导丝,用扩张器逐步扩张隧道,置入气管套管,手术过程约3分钟,术中出血1ml,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且取得了圆满成功。
经皮气管切开手术的优点是无需逐层切开、止血、确认解剖关系及处理甲状腺峡部等,术前完成定位后,手术操作仅需数分钟,而且支气管镜实时监测的辅助技术最大限度降低了手术操作的盲目性,更重要的是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而不延长手术时间,同时,使手术操作更加准确、快捷,符合精准医疗原则,尤其适用于重症患者。
支气管镜辅助引导下经皮气管切开技术的成功开展,医院微创气切技术的的空白,气管镜引导下穿刺,避免过多损伤气道,更加精准的确定气管切开位置,为医院人工气道的建立方法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医院危重症患者在气道建立方面多了一项新选择,更进一步提升了呼吸内科的气道管理水平,使医院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迈入了新台阶。
呼吸内科的大夫们,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救死扶伤”是一项争分夺秒的工作,医院开展的多项新技术为呼吸科的病人们带来了福音。未来,医院将秉承初心和使命,继续在新技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跻身业界国内国际一流水平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