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若是大自然孕育的“艺术品”,医生就是修复生命的“工匠”,医生与工匠,两种不同的职业,却有着相似的气质,一名好医生,就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作为郫都区唯一一名从事介入的女医生,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余朝萍全年累计手术在台以上,占心内科手术量的1/3,安置心脏起搏器近例,参与急诊介入手术病人约80台左右,全年门诊量居心内科第一名。
医院开展了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包穿刺引流术等7项新技术,均填补郫都区在这些项目的空白。
数十年如一日
匠心始终如一
年7月至今
余朝萍一直在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医院介入治疗技术从起步到成熟的艰辛历程。当一名好医生是余朝萍从医的初衷,她多医院、四川大学、医院等地进修学习,很快就磨炼出一身娴熟的技术,并自拟科研课题5项进行研究,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2项,获区科技进步奖2项。
其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杂志上发表论学术文12篇,其中发表SCI文章1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论文1篇,在年美国ASH年会上作为壁报交流。
在众多成绩面前,她仍然选择回到最初梦想开始的地方,做个好医生,把国内外先进的治疗技术带回来,给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带去福音。
负重“上阵”
做与时间赛跑的“铅衣女侠”
头戴铅帽,身穿铅衣,系上铅围脖,再戴上特制的防护眼镜……
在每次做介入手术之前,余朝萍都会穿上一套将近30斤的“重甲”,“全副武装”上场。
余朝萍
因为在做介入治疗时会有大量X射线,所以在手术中需要穿上厚重的防护铅衣,我们也被叫作"铅衣人"。
一台介入手术的射线量相当于拍了上千次胸片,普通人对这样强辐射的环境避之莫及,但是对于余朝萍来说,这却是很平常的事情。
余朝萍
做介入手术的医生都是这样,用自己的健康换取患者的健康,"铅衣人"就是这样做的。
“铅衣人”,听起来像是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但在“铅衣”之下,并不只有救死扶伤的担当和责任,还有汗水浸湿衣裤的疲惫和长时间负重导致的腰酸背痛。介入手术一般时间比较长,穿上铅衣,她一站便是一两个小时,有时碰到复杂的病例,这样的负重操作甚至超过三四个小时。但她从未介意过沉重的铅衣,因为肩上有比铅衣更重的托付。
今年8月,一名女性病人的造影检查显示,其冠状动脉血管已经呈现“钟乳石”一样的钙化表现。经过综合考虑,医生们选择了支架治疗。可就在手术过程中,突然发生意外:支架置入后由于患者血管脆性太高造成血管破裂!面对突然发生的险情,余朝萍和团队成员没有慌乱,在维持病人生命体征的同时,采取心包穿刺、覆膜支架等方式,最终赢得了这一场与生命的赛跑!
每当看到重症患者转危为安、病人家属们感激的眼神、患者康复出院,心里的幸福感总会战胜身体上的劳累。
在余朝萍的职业生涯中,类似的抢救故事不胜枚举。
原标题:《郫都工匠丨“铅衣女侠”余朝萍:以仁心守匠心点燃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