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家里如果有人生了大病,除了自己承担医疗费用外,只能向亲朋好友求助。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大病患者开始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等向社会求助,但是最近记者调查发现,有人却通过伪造病历在网络平台发起筹款。
自拍视频+涂改病历父亲还给了10万
28岁的叶某,租住在寿宁县城。他近年没工作,妻子在一家手机店当营业员。
宁德市寿宁检察院检察官张坤养说,叶某曾为生病的儿女发起过募捐,熟悉网络筹款的一整套流程。随后,他伪造病历,为自己募捐。
据介绍,从去年起,叶某拍下自己吐血的视频,到处转发,还拄着双拐,到宁德、福州、江苏、医院检查。家人以为他得了重病,父亲还拿出征地补偿款10万元,给他看病。
去年10月底,医院“看病”,自称得了“肺癌”。一个月后,医院,又自称得了“白血病7个月”。不久,医院,自称“咳血”,住院后,却不肯做检查。
张坤养说,医院查不出他的病,又怕耽搁,就给他开了疾病证明,还有的是他将别人的病历涂改成自己的。
家人起疑心医生打假戳穿“骗局”
年纪轻轻,却重病缠身,家人对叶某起了疑心。医院,向叶某的主治医生核实。不料,医生一查,叶某并未得白血病。其中,叶某有一张血液检测报告,编号、内容竟和一个6岁的徐州患儿的一模一样,明显是涂改过的。
被举报后,这些平台把叶某拉入黑名单,冻结了他的求助款项。捐款原路返还捐赠人。
诈骗多次发生存在四大漏洞
近年,类似的诈骗事件多次被媒体曝光,记者发现,在这些网络筹款平台发布信息,有四个环节可能存在漏洞。
首先,救助金额和目标筹款金额可随意填写。筹款金额的上限大多是50万元,50万元以下可任意填,医院或专家的相关证明。
其次,医院证明等核心资料可造假。在网上搜索“医院证明、病历”等关键词,可找到不少卖家。
第三,相关资料由个人填写,不要求公示车产、房产、存款等相关证明。
第四,验证环节可造假。通常,平台完成材料审核后,进入社会验证阶段,需要发起人的熟人进行验证,方可提现。但网上有很多众筹转发代刷群,可让陌生人冒充亲友,帮助通过社会验证。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募捐不属于慈善募捐的范畴,发起人的信息是否真实,只能由发起人负责,筹医院、医保、银行等多个机构,难度大、工作量也很大,普遍缺乏合法有效的核实途径,只能由捐赠人自己甄别,平台很难做到有效的监管。而诈骗会消耗大家的爱心,让其他重病的人得不到救助。
可成立专家库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近日,医院,发现病房、过道、洗手间有很多网络筹款平台的宣传单,还有不少志愿者进入病房,主动问患者是否需要众筹。
对此,经常参与公医院副主任医师郑浩建议平台建立专家库,请专科医生审核资料,杜绝漫天要价。此外,志愿者应尽可能地实地考察,并跟踪捐款的去向,健全事前审查、事后监督机制,保证每一笔捐款用在实处。
福建省助困公益协会秘书长林斌建议,可将捐款的发起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一旦有不良记录,将影响个人贷款、买房等。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个人求助未纳入慈善法律体系监管,但属于民法总则、合同法、刑法等法律的监管范围,发起人如存在恶意筹款等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原标题
宁德一男子伪造肺癌等病历网络筹款3万多
来源
N海都记者陈燕燕林宁强毛朝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