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的患者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送瘟神》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和动物都能受传染的寄生虫病。成虫寄生在人、牛、猪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的血液中,因此人和这类动物被称为成虫宿主或终宿主。虫卵从宿主的粪便中排出,如粪便进入河水,虫卵便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并不感染人,而要先钻进钉螺体内寄生,钉螺被称为中间宿主。一条毛蚴在钉螺体内可发育、繁殖成上万条尾蚴。尾蚴离开钉螺后在浅表的水面下活动,遇到人或哺乳动物的皮肤便钻人体内,进入血液,使人或动物感染血吸虫病。有尾蚴的水称为疫水。
在我国的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牛和不圈养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不论男女老少都容易感染血吸虫病。不经药物治疗,血吸虫病不可能自然痊愈,得过病后也不产生免疫力,治愈后的人如接触疫水,还可以再次得病。血吸虫发育的不同阶段,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引起不同的损害和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由于各期致病因子的不同,宿主受累的组织、器官和机体反应性也有所不同,引起的病变和临床表现亦具有相应的特点和阶段性。
晚期病人极度消瘦,出现腹水、巨脾,腹壁静脉怒张等晚期严重症状。
时间指向年5月15日,年医院从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整体搬迁至华中重镇武汉。这是同济人不辱使命的担当,为了中部地区人民的需要,医院的中心、辐射、示范作用,引领中南地区医学发展。60年不懈奋进,百年同济阔步迈向国际一流。
医院对血吸虫的防治可以上溯到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宁沪杭后,练兵备战于浙江太仓等地,华东军区便有不少来自北方的战士在练兵中感染发烧,造成大批非战斗性减员。
这一年的8月,华东卫生部向当时还在上海的医院--医院提出派人下乡调查,当时年仅32岁的邵丙扬被特派为诊疗小组成员深入到太仓、嘉定等解放军驻地进行调查。医务人员一边对症治疗一边查找原因,很快他们发现,发热的原因是战士练习游泳时感染了血吸虫卵,血吸虫的防治迫在眉睫。
年医院血防大队
邵丙扬教授(右三)在血防大队石冈中队
年,邵丙扬教授开始率领医院血防大队开始了探索血吸虫治疗的缩短疗程研究,他与病理、生理专家一起协作,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病人的随访观察,进一步通过药理计算,发现治疗中只要注重预防致命性的心脏中毒症状,加大剂量3日注射治疗与20日疗效相同。
邵丙扬、林竞成队长与血防大队
年,《应用酒石酸锑钾三天疗法治疗血吸虫病的初步报告》首次在中华内科学杂志发表,随即“酒石酸梯钾三日疗法”迅速在全国推广。
医疗队员为血吸虫病患者注射锑剂
医疗队员为血吸虫病患者注射锑剂
太仓血防开创了我国医疗史上空前未有的大规模防治血吸虫运动。邵丙扬教授也因此立功两次,孔祥云立三等功,冯新为、赵华月立四等功,医院组成的第二中队92%的成员获得人民解放军评功记优荣誉。
医院血防大队顺利完成任务
解放军为医院参与血吸虫病治疗人员颁发的纪念章
解放军欢送血防医护人员凯旋
年,毛泽东主席将血吸虫的防治问题又一次摆上了桌面。裘法祖、邵丙扬成为中央血防组专家组成员,全国上下开始了防治血吸虫疾病又一次战役。
血吸虫病防治研究
上世纪60年代初,医院外科在裘法祖、夏穗生带领下,组建“血吸虫病手术医疗队”。医院先后几十批医务工作者分赴枝江、阳新、汉阳、汉南等湖北的重疫区,通过手术挽回晚期血吸虫病人的生活能力。
医院巡回医疗手术治疗队,俗称“切脾队”
手术治疗血吸虫病患
年,由裘法祖首创了“胃底横断术”,被视为“分流型手术向断流型手术”转变的开端,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该技术成为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的一种有效、定型的常规手术。年,这一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裘法祖检查病人
长达30多年的血防战斗中,医院创造了此前从未实现过的疫控奇迹,也形成了很有价值的治理血吸虫病的经验。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建立了从中央到乡镇,格局严密,运行长达30多年的防疫体系,创造了此前从未实现过的疫控奇迹,也形成了很有价值的治理血吸虫病的经验。
来源:童萱华中科技大学医院
(如原作者对版权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即刻删除)
编辑:徐国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