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医学院基础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3个省级重点学科;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强化建设实验室)、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2个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强化实验室;分子免疫与细胞行为实验室、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2个“十三五”省级重点实验室;生殖免疫、脑中风、耳科遗传病3个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年基础医学均保持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
学科方向一: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神经系统肿瘤治疗学、临床应用解剖学、神经系统损伤修复、肝癌基础与临床、生殖内分泌与优生优育。研究特色突出,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临床应用,开展理论及应用研究,明确其发生发展规律及分子机制,探索以分子治疗、干细胞治疗、中药提取物及组织工程桥接治疗为特色的治疗策略。近5年承担各级课题6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总资助经费余万元。授权专利2项,SCI文章31篇,省级奖励5项。
白咸勇,博士,教授,滨州医学院副院长,山东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肝癌基础与临床。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8篇被SCI收录,出版教材9部。获山东省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卫生部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多项。
黄飞,教授,从事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研究,主持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获国家专利4项,奖励13项,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青年解剖科学家、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指导论文获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
张洪芹,教授,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主任,滨州医学院生殖疾病院士工作站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生殖内分泌与优生优育。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论文10余篇。培养研究生20余人。
于振海,博士,副教授,校级优秀教师。研究方向:神经损伤修复。主持完成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获山东省、烟台市等各级、各类奖励15项。
张璐萍,中共党员,山东淄博人,博士,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医师协会临床细胞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疼痛研究会第一届细胞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和神经系统肿瘤发生机理及基因治疗。
近年来,共参与各级各类课题14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26篇,其中SCI论文12篇;获得各级各类奖励12项,其中年参与完成的课题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三等奖,年参与完成的课题获得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年参与完成的课题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年参与完成的课题获得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年参与完成的课题获得山东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尹彦存,男,年出生,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信号转导及靶向治疗。目前,尹彦存主持国家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共发表通讯或第一作者论文10篇,单篇影响因子15.分,累计影响因子50分。
侯云,韩国加图立医科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抗炎机制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各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temCellResearchTherapy,JournalofNeuroimmunology,BiochemicalandBiophysicalResearchCommunications,Journalofenzymeinhibitionandmedicalchemistr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SCI一区收录文章1篇,二区文章1篇。
徐飞博,年6月获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副教授,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发病机理及防治药物研究;生殖系统疾病及干细胞治疗研究。目前主持滨州医学院校级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近五年参与发表SCI论文15篇,以第一完成人发表6篇,其中一区论文1篇,二区论文2篇,累计IF=19.71。
学科方向二:
免疫学()
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肿瘤免疫、白血病与干细胞免疫、分子免疫与负性调控分子、生殖免疫。以山东省“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九五”重点学科、泰山学者设岗学科为依托,探究免疫细胞与免疫负性调控分子在肿瘤、免疫性疾病以及病理性妊娠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山东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奖励10余项;SCI收录论文70余篇。
栾希英,教授、博士,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山东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1)白血病与干细胞免疫;2)免疫调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以首位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及医学科技奖等奖项10余项。
胡雪梅,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厅生殖免疫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研究方向:生殖免疫及感染免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课题9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7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滨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共15项。
姜国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部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山东省工程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优秀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创新人才,济南“泉城学者”特聘专家,烟台市“双百计划”高端人才,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兼任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免疫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先后主持或为主承担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各2项,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7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一等奖2项,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计划第一名1项。荣立省政府三等功5次,二等功1次。
胡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十三五”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免疫学会专业委员,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Journalofcellularandmolecularmedicine、INTJONCO等多家SCI杂志审稿专家。研究方向:肿瘤免疫与免疫调节。主持、参与科研课题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科研及教研课题10项。曾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自然科学成果三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发表论文60余篇,SCI收录12篇。
薛江楠,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免疫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免疫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抑制性受体LAIR-1/9.1C3分子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造血发育调控。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曹奇志,博士,教授,免疫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医学免疫学教研室专职教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访问学者。中国免疫学会会员、山东免疫学会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免疫抑制性分子LAIR-1与卵巢癌相关性研究,以及新化合物活性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面上项目1项。主持完成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和烟台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各1项。在Gut,Aging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其中SCI一区和二区论文各1篇。
付强,教授,复旦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博士后。免疫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山东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协会、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会员;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免疫专委会和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再生医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会员、山东医药生物技术学会理事、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国家基金评审专家、国际权威期刊的审稿人。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课题研究。获得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访学项目的资助,在美国UNC免疫学系做访问学者;并在Lineberger肿瘤中心做博士后。在JEXPMED,Oncogene等权威杂志上发表SCI收录的文章30余篇。
王大鹏,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年获得中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年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Scripps研究所开展博士后工作,研究真核细胞的转录延伸调控以及CD8+T细胞分化。于年在Immunity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了转录因子Runx3是一个强有力的记忆性CD8+T细胞分化调控因子。
任玉珊,山东潍坊人,免疫学专业,博士,年12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获得医学免疫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分子与感染免疫。现为生殖免疫泰山学者胡雪梅团队主要学术骨干,主要研究方向为弓形虫致不良妊娠结局的机制研究。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文章6篇。
学科方向三:
病原生物学()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病原生物与宿主互作、病原生物感染的精准诊断,学科优势明显,致力于幽门螺杆菌与宿主的互作及血吸虫病的精准诊断。导师团队以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及血吸虫病活虫感染的基因诊断为研究方向,重点开展了幽门螺杆菌的基因操作、LAIR-1和integrin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作用及血吸虫感染过程中Th细胞的作用和基因诊断的深入研究。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课题5项,厅局级项目7项,教育部人才项目1项,授权专利3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
李波清,教授,博士。入选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滨州医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第三届教学名师,中国医药协会微生态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科学技术处副处长,教学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已指导6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3名获滨州医学院优秀毕业生称号,医院检验科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刘芳华,特聘教授、博士、博导,“大健康微生物组”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山东省杰青”(优秀)、“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微生物学会理事。研究方向:肠道电活性微生物与健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和山东省杰青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61篇,SCI收录50篇,最高单篇影响因子达33.25,单篇最高他引次。
吴玉龙,男,中共党员,山东博兴人,年3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病原生物与宿主互作及精准诊断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计划子课题2项、滨州医学院科技计划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社科基金1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SCI收录6篇,主编、参编专著及国家规划教材15部,获得专利授权3项、各级奖励9项。
张莹,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胃肠道微生物与健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财政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计划”各1项,总经费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2项。荣获海洋科技奖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二等奖、滨州市青年科技奖各1项,荣获滨州医学院青年骨干教师、滨州医学院科研先进个人、滨州医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考核优秀个人等称号。
乔媛媛,副教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人源单克隆中和抗体的鉴定。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自5年工作至今,主持厅局级以上项目3项,发表论文22篇,在Jvirology和Antiviral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篇。
季晓飞,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年获山东大学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年获得ErnstMachGrant奖学金赴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访学研修。研究方向: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2区5篇),累计影响因子32。
赵慧琳,病原生物学副教授,山东大学微生物学博士。研究方向:幽门螺杆菌蛋白类致病因子的致病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10篇,累计影响因子30.6。
学科方向四: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消化道肿瘤基因突变靶点与个性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发病机制。基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演进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的检测,通过临床病理标本筛选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相关的基因,建立以分子标志物为基础的分类体系,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提供依据。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方向主要结合该领域的热点,进一步研究相关机制在疾病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近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项目,发表SCI论文10篇,与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著名学术结构、研究所进行实质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刘鲁英,博士,副教授,山东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青年委员。培养全日制研究生6名,主持山东省自然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及山东省研究生教学创新研究项目,发表论文多篇。
曹璋,男,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年毕业于韩国加图立医科大学并获博士学位。目前,在医院病理科工作,主要从事临床病理诊断、病理学教学和消化道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科研工作。热爱病理学科工作,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胃肠道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研究结果已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多篇,其中SCI收录12篇。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其他课题5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学分会委员,中国超微与分子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神经病理学组成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病理学组成员。担任《中华肿瘤防治杂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委。
李雅娜,博士,副教授,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教师。从事胰岛素分泌及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研究项目1项,山东省高校计划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5名,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袁文丹,教授。从事干细胞与心血管疾病研究,承担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10余项,以通讯及第一作者及参与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得厅局级及校级科研奖励3项。
学科方向五:
纳米医学(Z7)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纳米生物医学传感器的设计制作、纳米药物(载体)与肿瘤分子生物学、磁性纳米颗粒在肿瘤诊断成像中的应用。纳米医学实现从纳米量级尺度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纳米医学研究方向大体可分为疾病诊断技术、疾病治疗技术、医用纳米材料、纳米安全评估四个方面。近5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省级、厅局级奖励10余项;SCI收录论文20余篇。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研究所面积约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余万元。
闫鹏于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5年至今滨州医学院基础学院担任专职教师,主讲《大学物理》、《医用物理学》、《电工学》、《电子技术》、《眼视光应用光学》等课程,每学年授课自然学时约学时。
热爱教学工作,积极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及改革研究,已主持完成各级教学研究项目5项,年获得山东省高校本科教学改革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教学改革论文9篇,3次荣获滨州市社会科学三等奖、2次获山东省医学会二等奖。
积极指导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获得第二届山东省科技创新比赛三等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1项,完成校级创新计划5项。指导学生参加山东省大学生物理竞赛,获得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
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目前完成国家青年基金1项,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现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
联系人:基础医学院教学科研办徐老师
-
邮箱:xuaili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