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不舒服,怎么破?广州中医院心血管科有良方!
专科建设是广州中医院创名院、建名科、育名医(“三名”)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的专科建设至今已有将近30年的建设历程。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脾胃病科、中医骨伤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脾胃病科、中医骨伤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心血管科、针灸科、急诊科、脑病专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是拥有国家重医院之一。
心血管科
专科概况
专科成立于年,由邓铁涛、欧明等老一辈全国知名教授创建,已有50余年历史。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及心衰等领域处于国内同行领先地位,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心血管重点专科。现有名医工作室三个:国家级:邓铁涛名医工作室(心血管病方向)。省级:赵立诚名医工作室、冼绍祥名医工作室。专科设有住院病床92张和心血管病专科门诊诊室7间。门诊设有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等5个专病门诊及6个岭南名医门诊。年收治住院病人约人次。年专科门诊量12万余人次,是全省、全国诊治心血管病人最多的中医专科之一。
十二五期间,专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级和科技部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SCI文章6篇、核心期刊50余篇、国家级期刊60余篇。获得省部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科研成果共十余项。
专科荣誉
专科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授予点,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心血管病研究是其主要方向之一。年10月被确立为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心血管病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年11月被广东省中医药局确立为首批省级重点专科。年11月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年11月成为美国心脏病学会专业示范中心。年确立为广州市慢性心力衰竭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
专科担任国家一级学会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名,省级学会主任委员5人,专科创建了面向全国同行的“岭南内科大会”、“南方中医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思想研讨班”、“岭南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论坛”等大型学术平台,都已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学术品牌。
专科特色优势
一、优势病种
(1)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开展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研究30余年,先后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心水证协助组组长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衰病协作组副组长单位。医院制剂“心阴片”和“心阳片”,中药新药“养心康”研发实现成果转让,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未病防治指南》的制订,获得广东省中医药强省中医优势病种重点突破项目资助,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经验。“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成果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胸痹心痛病(冠心病)
根据国医师邓铁涛教授关于气虚痰瘀为胸痹心痛之病机理论,以益气除痰活血法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提出“热毒血瘀”的病机学说,倡导清热活血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介入围手术期治疗。研制益心活血丸、医院制剂。
(3)眩晕病(高血压病)
以补肝肾、调阴阳为主要治法,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开发研制了调平康、补肾益心片、温胆片、眩晕康等院内制剂,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平稳降压、保护靶器官、减低西药副作用(例如勃起障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开展以邓铁涛浴足方浴足治疗为代表的外治法治疗高血压,包括耳针、降压操、八段锦等方法。
二、已开展以下现代医学技术:
中心目前已开展冠脉介入术、起搏器植入术(含ICD、CRT-D)、射频消融技术、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等现代技术。我科年起开展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是广东省首批具备心导管介入资质的单位,可完成复杂冠脉病变介入。建立胸痛绿色通道,成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胸痛联盟。冠脉介入手术例数居全国同行先进水平。
三、在理论创新上有以下几点:
(1)国医大师邓铁涛倡导“五脏相关”、“五诊十纲”理念,指导心血管病诊断与防治。(2)开展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衰及“毒邪”致慢性心力衰竭研究。(3)提出冠心病“热毒血瘀”的病机学说。(4)提出“官-窍相关”理论。以中药制剂经鼻腔给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四、诊疗模式创新方面:
(1)建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胸痛联盟
(2)构建高血压病(眩晕病)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诊疗模式
(3)持续推进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思想走基层活动
(4)开设华南地区疑难病诊疗平台
附:部分专家简介
邓铁涛
邓铁涛,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共产党员,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所长、中国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年正式从事中医医疗。70多年医疗教学科研生涯践行仁心仁术。临床擅长诊治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病、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其他疑难杂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学术上融古贯今,提出系列对现代医学发展富有影响的理论学说,包括五脏相关学说、痰瘀相关理论、脾胃学说继承与发扬、中医诊法与教材建设、寒温融合中医热病理论、岭南地域医学研究等。年被国家科技部聘任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年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评审入选首届“国医大师”。年“国医大师邓铁涛传承工作室”落户广州中医院。邓铁涛大医精诚,传道授业,学生弟子遍布海内外,古稀之年仍积极建言献策,为传承中医学术不留余力。
冼绍祥
冼绍祥,男,汉族。主任医师,广东省名中医,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州中医院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冼绍祥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
冼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国务院、广东省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名医传承工作委员会会长等。
从事医教研工作32年,专攻慢性心衰、高血压、冠心病、干细胞等领域,特别是在中医药防治心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理、法、方、药”全面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规范慢性心衰病名和辨证论治体系,形成有效临床路径和方药,研究经年广东省科技厅组织鉴定认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其余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6项;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SCI收录5篇,主、参编专著20余部,主要代表作有《现代中医内科学研究》、《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等;申请发明专利3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共计50余名。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五上午
出诊地点:门诊南楼岭南名医诊室
赵立诚
赵立诚教授(.1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身于医学世家,年毕业留校工作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先后获得广东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殊津贴待遇专家、医院专家咨询组成员、主任医师等称号。曾任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心血管病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病与虚证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管病委员会顾问、省高等院校学报研究会理事,《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常务编辑及编委等职。香港新协和中医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美国加利福亚洲中国医药研究院聘为学术顾问。
临床崇尚“四季脾旺不易受邪”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学术思想,力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长期致力于内科心血管与脾胃疾病的临床研究,擅长冶疗高血压病、冠心病、血脂异常、心悸、眩晕、缺血性中风、胃痛等。
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和主编著作13部,如《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一版)、《中医预防学》、《中医五脏医学》等。曾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教学成果特等奖及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授予特殊贡献奖等。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授予“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陈宏珪
陈宏珪,教授,硕士生导师,原广州中医院院长,现医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顾问。
从事心脑血管病防治及中医内科学教医研工作46年。认为心病治疗应以治心为主,但病深则需从肾论治,因肾为心之本;心病标实以血瘀为主,当心肾阳衰时则痰饮内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以瘀痰阻窍为主,重者风火上逆,急性期以治标为主,慢性期通络豁痰也是治疗科学的关键,此时“通”可以扶正。研究补肾益心片、益心活血丸、脑醒丸等院内制剂,开创鼻腔给药途径治疗脑血管疾病。在70年代首先引进开展超声心动图技术,心电除颤与心电起搏技术。他主持或指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心脑血管病研究课题,已结题部分荣获省中医管理局基础研究一等奖。在国内各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30多篇,参与编写《实用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等7部专著,已培养研究生25名。年任医院院长期间,参加并协助世界卫生组织在广州召开的世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会议;年至年参与中法合办的中法心血管病学术交流会,任广州地区中方执行主席;年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中医心病学术交流会任技术委员会委员、大会执行主席;年、年、1年先后应邀到巴黎中医气功学院、荷兰欧洲中医针灸进修培训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学。
出诊时间:周一、三、四下午
出诊地点:门诊南楼岭南名医4楼4诊室
黄衍寿
黄衍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留校从事医、教、研四十年。先后担任急诊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兼心内科主任;国家教委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心血管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管理局心血管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的诊疗有较深厚的造诣,提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在于气、阳虚,血瘀、水停;冠心病心绞痛,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机在于热、瘀、痰。为临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参与研制的“心痛气雾剂”、“补心气、滋心阴口服液”先后获得国家中医管理局科技重大成果二等奖;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衰的应用研究分别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学科的发展、进步有赖人才,黄教授多年来注重中青年的培养,支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带出一批中青年领军人物与骨干,使我院心血管科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专科,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先后被广东省政府授以“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管局授以“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出诊时间:周一、三上午。
出诊地点:门诊南楼岭南名医4楼4诊室
丁有钦
丁有钦,男,71岁。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毕业于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本科医疗系;曾攻读广州中医药大学西学中班;年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班,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于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历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为人师表,医德高尚。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教学体会和出色的科研能力。擅长内科系统疾病的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和抢救,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代谢综合征、急慢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及研究造诣深厚。
出诊时间:周二、四上午。
出诊地点:门诊南楼岭南名医4楼4诊室
吴伟
吴伟,广州中医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大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教学名师,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成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本科、住院医师规培、研究生教材)3本教材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主编或参编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篇。
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疑难危重症救治以及危险因素控制等。
出诊时间:
周一、四上午(地点:门诊南楼7楼12诊室);
周三下午(地点:门诊楼4楼5诊室)
李南夷
李南夷,医学博士,广州中医院心血管病科教授、主任中医师。年考入湖南中医学院,先后师从湖南名医李聪甫、萧佐桃教授。年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为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博士研究生和学术继承人。至今业医已37年,常年在临床一线工作,在学习、继承老师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尤其在心脑血管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衰、中风、眩晕、头痛、失眠等内科杂病的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自己诊疗特色。基本学术思想是:强调五脏相关,尤重后天脾胃;注重平衡阴阳,先须调和气血;常用化痰活血,同时治本除因;用药轻灵变化,把握矛盾主次;坚持防治并重,善于调养结合。先后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编医著10余部。
出诊时间:
周四上午(地点:门诊南楼7楼名医16诊室);
周二、六、日上午和周五下午(地点:门诊楼4楼3诊室)
洪创雄
洪创雄,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港澳研究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特聘专家;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大健康产业研究和有关交叉学科研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第十九届国家中医药发展会议(珠江会议)负责人、国家科技部“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规划论证专家、中国医药教育学会毕业后与继续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创新工作奖评审专家、广东省高等院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西医临床医学概论》副主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研究课题16项,主持制定广东省中医药强省指标体系,主持澳门特区政府与全国港澳研究会委托课题“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样化探索-新形势下粤澳合作中医药产业发展研究”,发表论文近30篇。年至年挂任广东(中国)横琴自贸区(横琴新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横琴自贸区(横琴新区)的发展,为港澳的繁荣稳定,为推进澳门经济适度多样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擅长: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防治头痛、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血管炎、心衰、风湿性心脏病、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出诊时间:每周五下午
地点:门诊大楼4楼7室
杨忠奇
杨忠奇,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现任广州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临床研究病房主任、GCP办公室主任。
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临床擅长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诊治;对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和中医临床研究有丰富的经验。先后主持和主要参加国家和省级课题23项,发表论文63篇,主编/副主编出版学术著作6部,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项和专利2项。
学术兼任世中联名医传承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理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秘书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广东省药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
地点:门诊楼4楼5诊室
李思宁
李思宁,男,49岁,硕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院第二门诊部主任、内科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及广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会专家。
年7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至今,3年师从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陈镜合教授,顺利出师。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痛风等,善于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解决本专业疑难问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治疗心血管病及老年病。
近年主持及参与完成了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创新基金多项。共撰写学术论文21篇,编写多本专著,如《内科急症中西医汇通》(副主编),《中西医结合急症诊治》(分科主编),主编《中医内科学网络课程》(光碟)于4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主讲本科及研究生的《中医内科学》和《中医急症学》课程,并在临床中带教实习生、进修生及研究生,年成为硕士生导师,每年招生1-2人,现已指导培养研究生16名。
出诊时间:
周一下午,周四上午(地点:总院)
周三上午,五上午(地点:二门诊)
李荣
李荣,广州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德国访问学者。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心血管方向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专科负责人和学术继承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心脏健康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慢病防控与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动脉硬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常委兼中西医结合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脏康复专家委员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西医结合心脏介入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冠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海峡两岸健康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秘书兼副总干事。
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20余年,临床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胸痹心痛病(冠心病)、眩晕病(高血压病)、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悸病(心律失常)等。先后在中国医学科医院及德国明斯医院研修学习心导管技术(冠脉造影+PTCA+STENT术、射频消融及心脏电生理起搏等技术)。从事冠脉介入治疗、射频消融及心脏电生理起搏等工作15年。
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其它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20多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作为副主编和编委出版论著6部11本。
3年工作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荣立广东省抗非英雄“三等功”和荣获广州市“抗非先进个人”。年被评为广州市“羊城好医生”。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地点:门诊楼4楼1诊室
吴辉
吴辉,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西医结合医学博士,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对象。
现任广州中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广东省名中医冼绍祥名医工作室负责人,兼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双心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血压病专业委员会理事兼心脏保护学组副组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心血管预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传统医学会心脏血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双心学组委员、预防学组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心脏介入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
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临床防治逾20年,主攻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起搏及射频消融治疗及双心诊疗。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科研课题10余项,参编专著及教材9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获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地点:门诊楼4楼5诊室
觉得不错,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