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连载首席质量官170寻找突破

                            

第章寻找突破口

周五下午,正当郑一铭翻阅文件的时候,副部长罗诚前来汇报工作。

郑一铭一边请人坐,一边觉得这生产部的人确实有点意思。他们每一个人都主动给他汇报工作,他们汇报的时候还很有默契,大家一个一个排班般排得很好,从没有出现一天来两个人的情况,彼此都留出了充分的时间。

他心里有点纳闷,但也不深究,他此刻更感兴趣的,是与这位罗副部长的沟通。

这个人赵进义也对他提过,此人五十多岁,是老电池厂的,原来是个技术员,为人本本分分,可以说是个老实人。当时赵进义说此人了解电池厂很多问题,为人也不错,要是有什么问题,可以优先去问他,如今郑一铭听罗诚汇报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聊了半晌,深觉赵进义看人很准。罗诚的确是个比较坦荡的人,言语之间一些观点似乎也与生产部的其他人不甚一致,这引起了郑一铭的注意。

罗部长刚才说的那些情况我已经了解了,聊得差不多时,郑一铭总结道。他想了想,又提问道,那针对生产部目前的情况,您觉得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我们都是希望生产部更好嘛,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我觉得都可以提一提的。

罗诚踌躇片刻。关于上面指派来的这位新部长,他是没有什么感觉的。董事长亲自委任,这充分说明了公司对这位新部长的重视度。但他也没打算前去巴结。和其他生产部的中层们一样,他暂时只准备采取观望的态度。不知新领导脾性如何,对方抛出的这个问题,让他产生了片刻的犹豫。

不过很快他就决定如实回答。他顿了顿,道,就我分管的这块儿来讲,确实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就比如说标准,这个弄得就很虚。

怎么讲?郑一铭追问道。

罗诚道,就是……所有人不都是按标准操作的嘛,但是这个标准,写到纸上的和实际用的根本不一样。我们的标准其实挺糊涂的,很多时候根本没法参考,整个儿就是形同虚设的。

那咱们这个标准为什么会这么虚呢?郑一铭问。

罗诚一下子又不知说什么了。标准为什么会这么虚,说起来,还不是“利”字当头?假如一切都有明确的标准,所有人都是完完全全按照这个标准来的,那谁买哪家的东西,不都是一样的了吗?只要是符合标准的,人们就都可以用了,这个情况下,还有利益可图吗?但如果这个标准是含糊的,大家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取而代之,语意模糊,没有真正的标准,即使写到纸上也都是糊弄人的,那这个情况下,买卖的权利就控制在懂技术的几个人手里了。他们看了,说这个东西能用,给你调一个参数就用,如果他们说不行,那你就算买的东西是合格的,他们也说不能用。他们把参数一改,合格的东西也不能用了,你有什么办法?

除了这些搞技术的,还有那些搞采购的,他们中很多人都跟供应商结成了利益团体。这不就可以有收钱的机会了吗?实际上,电池厂的生产系统里很多人就是靠这些来赚钱的。

他是管标准的,严格意义上讲,他是很能抓钱的,但是他的理念和这儿的其他人不太能融合,因此有些事,其他人直接就越过他了,他这个管标准的一直处于让人架空的状态。

他也不是一点拿不到钱,也能分到点儿,不过那就相当于赵进义给他的奖励,得到真正实惠的,要属赵进义的铁杆,管生产的韩守益。蔡建伟也能从里边捞点儿钱,但那人想得开,能分钱就拿着,分不到就算了,也不过多纠结,所以大头儿还都在韩守益那儿。

别看钱都让人家拿了,但一旦出了什么质量问题,自己总是那个担责任挨骂的。他也能理解这个事儿,在生产部里,没有设立质量科,而原本应该负责质量的陶耀,其实是仅仅管质量体系,质量实质性的工作在标准科,由他罗诚来分管。出了质量问题,都是批评管标准的,有好处的时候呢,都是管生产的拿了。可即使批评管标准的,谁又真正在乎标准呢?所谓的标准,不就是形同虚设嘛。

他心里明镜似的,但这些哪能跟新领导说呢?自己今天已经说得够多了,还真能把满腹苦水都吐给这位才上任一周的新领导不成?但标准为什么虚,他实在编不出来其他理由,见新领导正看着自己,他只好支吾道,这个,呃,其实也说不清,可能这边的文化就是这样,很多企业都是这样。

郑一铭见罗诚吞吞吐吐,又听了这模棱两可的回答,倒也没有失望。事实上,在生产部能找到这样一个坚持说实话、又有些不同流合污的思想、甚至希望改变——哪怕只是模模糊糊不十分坚定地想要改变想法的人,他都非常惊喜。他问罗诚有没有意见和建议,这是请教,也是试探。事实证明,罗诚很可能成为生产部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郑一铭接下罗诚的话,道,您说的是,这边确实是这样。咱们的标准,写得太不细致了。我之前在合资厂时,他们日本的标准作业指导书,写得就很详细,每个步骤甚至会用十几个乃至二十个动作来明示。

就拿拧螺丝作例子,日企的标准,比如说拧三圈半,从哪儿开始,拧到哪儿结束,写得清清楚楚。而咱们的标准呢,可能就俩字:拧紧。其实拧紧,和拧三圈半,这两个概念差很多,有的人有劲儿,拧四圈感觉还不紧呢,有的人拧三圈就觉得可以了。拧紧这个概念,根本就不是一个量化的指标,但是我们很多企业的作业标准里就是这么写的,像拧紧啊,弄好啊,这些都是虚的概念,根本就不是标准。

罗诚听了,觉得很是新奇。这位郑部长的观点竟然与自己有相近之处,一直以来,他都习惯了自己的观点和生产部里的其他人不同,习惯了隐隐约约的排斥,得亏前领导赵进义赏识,自己才在生产部立稳一席之地。

第二让他新奇的是,生产部都是一群粗人,还从没有过这么文质彬彬的领导,更没有如此重视标准的人。难不成这位质量部长把老本行儿也带来了生产部,打算把生产部整顿一番?

看这位新领导,虽然是个书生,但懂得还真不少,医院看望前领导赵进义,赵进义特地嘱咐自己说,他把生产部交给了郑一铭,以后要多支持新部长的工作,让自己像对待他一样对待新部长。当时自己虽然有些许不解,但还是把老领导的话尽数应下。现在看来,这位新任的郑部长,确实有过人之处。

二人又聊了片刻,方结束谈话。罗诚也邀请郑一铭去吃晚饭,但在郑一铭看来,这对对方来说,更像例行公事。他只拒绝了一句,对方便没再坚持了。

罗诚离开办公室后,郑一铭陷入了思考。和罗诚的谈话让他触动很深,他仿佛找到了撬动生产部的一个着力点。罗诚不愿言明的话他也能猜到七八分,标准模糊,无非是因为利益牵扯。就像之前赵进义说的,好些人和供应商之间有利益关系,整个生产部的中高层都是一个难以动摇的利益团体。这个利益平衡,该如何打破呢?

郑一铭把之前高志良老师的诊断报告又拿了出来,结合和罗诚的谈话、包括这些天和其他人的谈话,以及在生产部现场的所闻所见,把诊断报告中提到的那些问题又认真分析对照了一遍。

当初和高志良老师聊天时,高老师就提过几次生产部的问题。电池厂生产部,问题还是很多的,当时高老师说,主要啊,有这么几个问题。一是对目标认识不清楚。干好干坏没标准,或者说,标准是模糊的。第二是习惯性思维。什么是习惯性思维呢,就是做什么事都很传统,都仿佛是来自牛拉铁犁那个时代的老旧思想,大家都是苦干,没有巧干一说,只知道把事做完,忽视了把事做好。

第三,就是缺乏学习,对先进的工作方法根本就不太了解,认识不到学习提升的重要性。第四是协同程度,每个人都是做好自己的事就万事大吉,不关心其他人、其他工作,协同程度非常低。第五,是工作流于形式。生产部的很多工作都是做好形式就妥了,实际的工作根本没人在乎,大家的重点都放在表面,缺乏顶层设计。

现在的郑一铭,很能理解高老师说的这些,尤其是第一条,标准模糊,这正是自己刚和罗诚所交流的内容。可当时的郑一铭,初听到这些,并不能完全理解透彻。他知道生产部存在很多问题,但诊断报告上写得比较专业,询问过高老师后,高老师的解释他听着很有道理,却更多地只能往质量部上联想比较。

高老师继续道,除此之外,还有几个重要问题。这个你也有过体会了,就是各个领域都有潜规则的体系。小九九、小算盘太多了,这些灰色法则是对公司质量发展的严重阻碍。另外,员工收入极其不均衡。一线人员的工资太低了,这会导致员工丧失活力。

还有,和合资厂对标,那边很多的员工都会自主改进,而这边根本就没有,大家用的都是一些笨拙的办法。这样的一个企业、这样的一个部门,其实是很落后的。

这几点确实更能引发郑一铭的共鸣。自从踏入公司中层,他就见识了无穷无尽的套路和潜规则,简直不堪其扰。至于工资,虽然跟质量部的检验员相比,生产部的一线员工收入还算是比较高的,但如果生产部内部比较起来,一线的人收入就很低了。

要说拿东方电池厂生产部和合资厂生产部对比,他更有体会,他可以说是看着合资厂成长起来的,合资厂的先进很多时候都能直观地看出来。如果将二者相比较,人均劳产率不管是按台数也好,按金额也好,合资厂都是这边的好几倍。相比来讲,电池厂生产部的效率可以说是极其低下了。这样的单位也能挣钱,真是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运作的,彼时的郑一铭如此思虑。

现在,他已经去过生产部的生产现场,又和生产部的中层们都一一谈过话,结合所见所感,再对照着手中的诊断报告重新去体会这些问题,和当时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了。原来他就是一个旁观者,听着感受不深,而现在他成了一个当事人,手里拿着这个报告,再通过之前的谈话聊天,以及财务数据和管理文件,这一系列看下来,所有的一切都清晰地呈现在他脑子里了。

看看纸上这些问题,生产部的现场简直就是各种各样案例的集合。这份报告,他原先已知其价值,如今一看,简直就是一份一针见血的纲领。生产部的问题,确实很严重。

但高志良老师的话,有一句他到现在也不太明白。那时,听了高志良老师对生产部问题的分析,他问过,说生产部这么落后,应该怎么改进?

当时高志良老师笑了笑,说,这个地方呢,就是一只下蛋的老母鸡。以后啊,希望这个老母鸡,能变成一只金凤凰。什么时候有充分的决心,这个地方才有可能真正实施改革。

高志良老师是这么说的,但郑一铭对这话不太理解。为什么把生产部比作一只下蛋的老母鸡呢?高老师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如何改进生产部?难道生产部很难有改革的希望了吗?

当时的他没有整治生产部的权力,对生产部的了解也不全面,但如今情况不一样了,他必须要担起生产部的责任来。他一直很希望电池厂实现改革,既然这个改革将要由生产部开始,那他势必要找出生产部改革的症结点,摸索出一条道路来。

作者

刘天峰

长期从事质量工作

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研究

策划:栗世民邵甜甜郑晓可

本期编辑:栗世民陈嘉宁(实习生)

演播:崔瀚文刘楚翘

剪辑:刘全奕

监审:沈艳阳

中国市场监管报社音伴工作室出品

上下拉动翻看这个书签

首席质量官

电动车起火以后……,他来了,他来了!目录第章深夜赶稿第章路遇事故第章五子登科第章老领导秦伟民第章屋漏偏遭连夜雨第章质量部的待遇第章雪中送炭第章找工作第章黑中介第章祸不单行第章借钱第章医疗事故

第章真假医闹

第章峰回路转

第章高干病房第章救命神药第章亲戚贾思道第章巨型酒窖第章企业年会第章祭祀第章胙肉待遇第章舞台之上第章三杯酒第章抽奖第章身边的凶手第章群体性事件第章质量事故的后果第章舆论第章企业的叛徒第章地盘之争

第章质量重要是个借口

第章事故处理第章攀上交情第章检测报告第章五招绝杀第章春节拜菩萨第章董事长的份子钱第章企业界的教父第章五大理论第章质量部长第章部门聚餐第章质量工作的潜规则第章QC评审第章质量部长不好当第章挑选工作助手第章和稀泥第章打破平衡的代价第章花瓶张绍基第章火山口上的人第章朱市长第章坏事变好事第章酒会第章放心品牌第章工作计划第章高手胡博士第章负荆请罪第章文化和基础第章质量意识的重要性第章小区一霸第章余文龙的手腕第章董事长的用人之道第章腐败的逻辑第章团建室第章质量部的伙伴第章质量提升计划第章“高质量的生活”第章大意失荆州第章免职第章小人之心第章知己第章定心丸第章维护第章新的任务第章协会考察第章羊毛出在羊身上第章赴日交流第章见识日本戴明奖第章旧设备的新用法第章理念差异第章董事长的儿女第章月色第章购物日第章质量奖培训第章培训夭折第章告状第章拜师

第章销售冠军的杀手锏第章董事长的教导第章电池厂的自评报告第章谈判分歧

第章模拟评审第章赵进义的怒火第章同道中人第章谈判瓶颈第章折中方案第章现场评审第章针锋相对第章马屁拍在了马腿上

第章董事长的彷徨第章压力第章销售的祖师爷第章搞定理论第章国学智慧第章建立合资厂第章礼物第章汇报演出第章熟悉的陌生人第章接班人计划第章游子的苦衷第章领奖第章风向变化第章新市长第章质量论坛第章质疑之声第章高志良的发现观第章市长质量奖第章试探第章香饽饽第章原则问题第章质量工程师第章跳槽的“年轻人”第章改善员工福利第章质量的差距第章矛盾根源第章打破传统第章错失质量奖第章质量大会第章举直错诸枉第章“违逆者”的成功第章搞定人和搞定事第章董事长的反思第章贾旭东结婚第章市长来访第章启动质量奖第章挖掘质量的规律第章东方质量定律第章质量发展的三个阶段第章拨云见日第章质量奖培训现场第章卓越绩效原来是这样的

第章质量方针第章过春节第章市场第一定律第章良性竞争第章管理诊断第章有效的招聘第章对牛弹琴第章本末倒置第章这样的研发没有价值第章研究院的底层人

原标题:《有声小说连载《首席质量官》:寻找突破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goldw.com/xxgnkzj/13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