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期间举行的“血管全程保护——冠心病防治新策略”专题会更是将通心络在本次年会上的全方位展示推向了高潮。本专题会为年会期间唯一全部院士阵容讲者的高层次会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王建安教授,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会长杨跃进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专家委员曾定尹教授共同担任专题会主席,近名医师共同聆听了张运院士、韩雅玲院士的精彩报告。现将本次会议中专家的相关报告整理如下,与大家共享。
血管全程保护为冠心病防治的新策略 王建安教授在专题会开场时指出,冠心病的发生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高危因素致内皮功能受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血管痉挛,最终致心肌梗死等血管事件的一个连续过程,对其有效干预应该进行血管的全程治疗和干预。通心络上市18年来,国内外专家开展了一系列高级别研究,证实其具有稳定易损斑块,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心肌微循环的血管全保护作用。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降低斑块破裂率,减少血管事件 易损斑块是导致冠心病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有效抑制斑块进展,减少斑块破裂,是降低血管件的关键。张运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证实,迅速增大的斑块比薄帽的纤维粥样斑块可能更为重要。鉴于此,除了监测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和炎症特性之外,斑块进展速率成为斑块易损性及预测患者预后的新指标。而滋养血管增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易损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斑块的进展速率。研究发现,通心络抑制斑块内微血管新生,抑制斑块进展速率,降低斑块的破裂率,减少患进心肌梗死等血管事件的发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张运院士做报告通心络抑制氯吡格雷抵抗,抑制支架内血栓形成,减少血管事件 韩雅玲院士在报告中指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已成为ACS患者PCI术后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随着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发现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反应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约为5%,而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可高达20%~30%。该部分患者容易出现支架内血栓,出现支架后再梗死、心绞痛等不良心血管事件,临床后果非常严重。研究发现,通心络能减少ACS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氯吡格雷低抗,降低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称,本研究对中国本土冠心病的抗栓治疗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韩雅玲院士做报告通心络为血管全程保护,减少心脑事件的中国特色治疗方案 我们知道,他汀类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然而有研究发现,即使积极进行以降脂为代表的高危因素干预,仍有59%的患者斑块还在进展。张运院士在报告中指出的通心络能够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减少斑块进展速率的研究结果正是对冠心病治疗方案的有效完善。如果斑块未能得到有效抑制致心梗发生,那血管再通为第一选择。但介入后由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抵抗,致支架内血管形成,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从韩雅玲院士的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则能减少抵抗的发生,降低支架内血形致再次梗死或血管事件的发生。综上可见,通心络与他汀、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为血管全程保护,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减少血管事件的中国特色治疗方案!杨跃进教授在专题会上总结时如是说。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会长杨跃进教授做总结发言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