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血防路寄情南矶山

为进一步加强血防文化建设,9月15日,省寄研所组织离退休老专家前往曾经的血防重疫区——南昌市新建区南矶山,开展“重走血防路回顾血防史传承血防精神”的主题活动。省寄研所副所长宁安代表所领导班子率队前往,老同志以及在职中青年专家、新入职人员代表共23人参加活动。

江西日报社、江西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的记者朋友应邀随行,采访记录老一代血防人投身血防事业中的艰辛与喜悦、感动与收获,展示血防重疫区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9月15日,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15名年迈的离退休血防老专家矫健地行走在南矶山的草洲上,开启了他们“重走血防路”的新体验。

站在矶山南岸眺望,一条蜿蜒起伏的公路通向前方,血防健教警示牌矗立在公路的两旁,高高耸立的观鸟亭屹立在湖畔,蓝天碧水相得益彰,湖滩草洲,芦苇摇曳,鹭鸟点点……

“变了,南矶山变了,路变得越来越宽了;湖水变了,变得越来越清了;南矶之舟变了,变得越来越有人气了!”老人们兴致勃勃地说。

这是一群与南矶山有着深厚感情的“老血防”,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曾经长期在这里开展基层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工作。

南矶乡地处鄱阳湖中央,四面环水,由南山和矶山两座孤岛组成,面积4.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一没供水供电,二没公路相通,进出都靠坐船,是名副其实的“鄱湖孤舟”。因血吸虫病长期肆虐,岛上渔民的生活居住条件非常落后,多数村民基本外迁求生,是全国闻名的“瘟神岛”。上世经80年代以前,为彻底消除血吸虫病给当地村民带来的痛苦,“老血防”们离家数月,与疫区村民同吃同住,挑灯伏案,日夜工作,查螺灭螺,查病治病。年,孤岛通电,公路修建。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和胡兆元等一批老同志在南矶山蹲点1个多月,睡在采石场总厂的办公室里,草席下铺上厚厚的稻草,起早摸黑,为村民查治血吸虫病……。在这里,我们洒下了汗水,飘荡着欢笑,也书写着青春。”88岁的丁贞英动情地说。

“有了血防才有了路,有了血防才通了电。”中国最美乡村医生获得者,南矶乡卫生院院长陈凡经介绍说,而最让他引以为豪的,则是血防成效带给南矶山的巨大变化:“每年湖水消退,中秋过后,鄱阳湖便一片绿洲,形似凤凰的南矶小岛上鹤声阵阵,万羽竞翔,鸟唱水吟,美不胜收,使前来旅游的游客与日俱增,如今的南矶山由‘瘟神岛’变成了‘美丽岛’,村民靠旅游致富了,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随行的江西电视台经视频道、江西日报社《健康》栏目记者,被眼前“老血防”们兴奋而激动的场景所感染:“一辈子为血防工作操劳,如今疾病缠身,你们后悔吗?”

“不后悔!下辈子如果有机会的话还将义无反顾选择血防这一行!”刘志德、胡林生、胡广汉、丁贞英、黄琼珊、汪维周等齐声坚毅地回答。

是啊,这就是可亲可爱可敬可佩的“老血防”!在他们身上凝聚了一代代血防人“敬业创新、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血防精神。这是一份责任,让血防精神衍衍不断;这是一份担当,让血防事业生生不息;这是一份情怀,让血防信念秉持相守;这是一份价值,让血防文化薪火相传!

大巴在夕阳的余晖中缓缓驶去,再见了,南矶山!一天的寻访,四十多年的追忆,一草一木,格外亲切。

当年村前倚靠的那颗小树,如今已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它见证了“老血防”的感动,也依依惜别了那久违的温暖……

编者按:

随行的两位新入职大学毕业生被老人们的故事所感染,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赋予了新一代年轻血防人对血防事业新的理解和认识。

血防新征程青春再出发

刘克星

年9月15日,是个值得我刻记的日子。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格外晴好。作为大学刚毕业就幸运地被招聘录用的我,一上班就被派遣随同单位老同志一起前往南矶山开展“重走血防路”活动,实感荣幸。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作为新人,准确的说应该是血防新人,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新鲜与好奇,更多的还是憧憬与向往。

出发前候车的时候,看到一位位满头银发的老前辈们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很是让我意外,我猜的出于他们是期待已久,更是情愫绵绵,因为在后来漫长的路程中,他们用彼此真挚的交流,用当年血防峥嵘岁月的回味证明了我的猜测。

鄱阳湖真的好大,好美!我生平第一次被她的鬼斧神工所震撼,湖水汪洋一片,远望去湛蓝清澈,湖面上不时地飞翔着一些提前回家的候鸟,好一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看着令人格外的神清气爽。

然而,最令我难忘的还是这片神奇的南矶山。

解放初期,这里血吸虫病横行,到处都是“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景象,全乡人均寿命不足50岁,80%都死于血吸虫病,据说先后灭绝了“章、钟、雷、魏”四姓大户,血吸虫病给南矶山的村民带来了毁灭性灾难。就在这令人闻风丧胆的疾病面前,带着对疫区群众深厚的情感,这些老专家义无反顾地背上行李和显微镜,毅然决然地扎身南矶山,开展查螺灭螺、查病治病、血吸虫病防治宣传教育等工作。

为准确掌握血吸虫病感染疫情,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粪检。由于村民的不理解,每次送交的粪便不是故意送错,就是随便应付,给粪检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老专家们锲而不舍,他们挨家挨户上门作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收集到可用的粪便,为获取粪检数据的准确性打下了基础。

深入湖边高深密布的芦苇丛中收集钉螺样本和野粪不是件容易的事,非常艰苦,有时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自己也存在着很大的感染风险;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茫茫大草洲上查螺,需要每隔几米就蹲下来,仔细查找查螺框中小小的钉螺,往往一次下来整个人眼睛都是浮肿的。今年88岁的丁贞英老师回忆道:“当年她怀着身孕还坚持到血防疫区一线,进行血吸虫病研究与治疗,之所以能这样做,就是要全力以赴治疗好病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赋予他们尊严。”

这是何等的一种精神与气概!这些老前辈们用青春一次次重复着这种危险,用人生一次次履行着“脏、乱、臭”的职责。

如今,南矶山生机盎然。全乡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传播控制目标。依托血防的优秀成果,全乡大力发展旅游业,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这可喜的成果背后,无不浸染了历代血防人的辛苦汗水与功劳。向他们致敬!

看到这些,我在感动的同时,也倍感自豪,更充满信心。作为新一代的血防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传承这一精神,赴使命而不悔。尽管江西的血吸虫病防治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但要实现下阶段的传播阻断与消除目标还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要巩固好前辈们辛勤付出的成果,继续发扬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正视新的环境下血防工作的重要性和艰难性,创新思维,科研攻关,将新技术、新设备运用到血防工作中,坚持血防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疫区,在助推我省血防工作新征程上,再次出发,用90后的青春与智慧!

如青草般的情怀

李兰

人生很多第一次是值得记忆的,第一次学说话,第一次上学校,第一次谈恋爱,第一次……

每个第一次,故事不同,感受各异。今年,我很幸运地以研究生应聘被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录用,而上班经历的第一件事让我刻骨铭心。

9月15日,我与同时被录用的新同事刘克星一起,被派遣陪同所里15名离退休血防老专家赴南矶山开展“重走血防路”活动。

这是一群值得敬仰的血防老专家。他们中年龄最长者是88岁的丁贞英老师,最年青的胡广汉老师也有69岁;他们有献身血防60年的“血一代”,有攻坚血防近30年的“血二代”,看见这些年过花甲的古稀老人个个精神抖擞、容光焕发,我很是欣慰。

今天的天气阳光明媚,大巴车行驶在风光旖旎的鄱阳湖边。老专家们一路谈笑风生,一路追忆往事,笑容间溢出对血防事业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丁贞英老师的故事令我动容。

她将毕生献给了血防,从事过灭螺、灭蚴研究、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救治工作,经验丰富,成果丰硕。她对我说,干血防既辛苦又危险。一次在下乡收集粪便开展粪检工作,老百姓不理解、不配合,她便登门上户,耐心解说,最终获得了支持,使普查工作顺利进行。而最煎熬的就是粪检工作本身,上百盒老百姓送来的粪样围绕在你的身边,臭气熏鼻,一整天在显微镜下检测粪样下来,嗅觉会香臭难辨,短暂失闻,为了加快进度,有时就在这脏、乱、臭的环境中吃饭。灭螺药物具有毒性,对身体皮肤、肺都有影响,长期参与灭螺工作,丁老师也无暇顾及这一风险;在晚期血吸虫病人治疗药物吡喹酮还未问世前,临床只能用锑剂治疗,而锑剂副作用大,极易导致心脏骤停、死亡等,每次为病人药物治疗后,丁老师仍继续陪护病人几小时后才放心离开。丁老师视工作为生命。她在怀孕八个月时仍坚持去玉山县疫区出差,当孩子出生才三个月时,又被国家寄研所派往湖区现场工作。丁老师说:“我从不把别人说的不好的话放在心里,也从不表扬自己;我都是靠自己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也从不需要什么荣誉,只要治好了疫区病人我就满足了。”

丁老师的话语朴素真挚,既有她对生活的乐观,对困难的无畏,更多的是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这如青草般的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在回来的途中,我将今天所见所闻制成图文发到朋友圈,南昌大学公卫学院原院长黄河浪教授为图配诗一首:

蓝空秋爽日正好,

绿野天涯情不了。

鬓银老将阵图勤,

乌丝巾帼志尚高。

瘟神旧事有歌谣,

领袖心念赣老俵。

群防久治小虫灭,

卫士勇护健康道。

黄教授的诗不正是对血防老前辈人生事业的极高赞美吗?!

他们任劳任怨、呕心沥血,用毕生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消灭血吸虫病的壮美赞歌,值得我们去咏唱、去传承,去继续征战。

编辑制作/谌俊江

颜萧

赞赏

长按







































破译白癜风
北京什么医院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goldw.com/yyxxgnk/25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