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料配图)
寄生虫病在过去被认为是贫困导致的疾病(diseasesofpoverty),主要流行于贫穷落后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传统的五大寄生虫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丝虫病和钩虫病的患病率非常高、感染人数多,如疟疾感染人数超过3千万,血吸虫感染人数就超过1千万,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制订专项防治规划、开展重点防治项目、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建立监测网络和建设防治示范区,我国的寄生虫病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许多过去广泛流行的寄生虫病已得到较好控制,如年宣布全国消除丝虫病,疟疾也已处在全国消除阶段,血吸虫病等也实现传播控制。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第3次全国寄调)结果显示,我国寄生虫病流行态势已发生较大变化,重点寄生虫病人群感染率和感染度均大幅度降低,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群体性分布特点。当前,我国重点寄生虫感染人数总量依然庞大,其中食源性寄生虫病问题突出。
食源性寄生虫病(food-borneparasiticdisease)指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可分为肉源性寄生虫病、鱼源性寄生虫病、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螺源性寄生虫病、植物源性寄生虫病和水源性寄生虫病六大类,有30余种,包括肝吸虫、阔节裂头绦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广州圆线虫、带绦虫、旋毛虫、布氏姜片吸虫、片形吸虫、阿米巴、贾第虫等。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感染率高、疫情突发性强,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新的威胁,也给寄生虫病的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年北京市发生因食用螺肉而集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公共卫生事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口味和风味日趋多元化,烹调方式和食物来源也越来越丰富,如生鱼片、醉蟹虾、冰镇螺肉、特色牛排等,使得发生食源性寄生虫病患者的人数越来越多,并以城镇居民为主,与其热衷尝鲜、外出用餐机会多密切相关。因此,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肝吸虫病是流行最为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由华支睾吸虫感染引起。年启动的第三次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农村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23%(加权率),推测感染人数高达人。与前两次全国调查比较,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区域与分布特点没有发生明显改变。高度流行状态的地区仍然是珠江三角洲城镇与城郊区,人群感染率高达23.36%;东北平原西部和三江平原人群感染率分别为9.4%和8.5%;全国95%的感染者集中在广东、广西和黑龙江。此外,吉林省、江西省信丰县、贵州省凯里市等也发现局部较高感染人群(高达10%左右),其他省(市区)华支睾吸虫病呈散发状态。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脏受损,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及粘膜下血管,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超敏反应及炎性反应,出现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胆管多呈腺瘤样病变(图1)。感染严重时在门脉区周围可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萎缩变性,甚至形成胆汁性肝硬化。由于胆管壁增厚,管腔相对狭窄和虫体堵塞胆管,可出现胆管炎、胆囊炎或阻塞性黄疸。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起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而致癌变也已成为专家的共识。
图1成虫寄生肝胆管内切片-小胆管增生和腺瘤样变
Fig.1Intrahepaticcholangioplasticbiopsiesofadultparasites-hyperplasiaofbileductsandadenomatoid
除生食淡水鱼肉外,一些地区的居民有生食猪肉、牛肉、蟹肉或蛙肉的饮食习惯,从而容易感染带绦虫病等食源性寄生虫病。例如:吃加入生猪肉的过桥米线会感染带绦虫病和旋毛虫病;生吃螃蟹和蝲蛄等会引起肺吸虫病,生吃海鱼会引起异尖线虫病,生食蛙类会引起裂头蚴病,通过生食螺肉会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病。这些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症状通常不典型,容易误诊,对患者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经口感染,其传播和流行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目前缺乏商品化的人用疫苗和快速有效的早期诊断技术,防止“病从口入”是预防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关键。从理论上讲,通过卫生宣教劝阻大众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应成为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实际情况往往效果不佳。例如,在两广、东北地区居民素有吃鱼生(图2)的习惯,习惯根深蒂固了,难以改变。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鱼生的习惯更加普遍、范围更广。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业,把“鱼生”作为旅游名片来予以推介,很多人出于好奇而尝试吃鱼生后感染华支睾吸虫。由于人们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尽管认识到生食或半生食可能存在的风险,但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往往难以改变其危险用餐行为。这也是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难度大的重要原因。
图2供客人直接食用的生鱼片
Fig.2Rawfishforgueststoeatdirectly
因此,根据疾病的流行特点,在继续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控健康教育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基础研究,寻找对感染环节更有效的防控关键技术,包括快速新型检测技术,以提高检出率从而减少不合格的淡水鱼流入市场,或开发鱼用疫苗从而提供安全不含感染期囊蚴的淡水鱼等。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已完成我国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病原体-华支睾吸虫和广州管圆线虫的全基因及转录组测序(待发表),开展了基于枯草芽胞杆菌的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鱼用疫苗研发,并取得突破性进展,黄艳主持的项目《华支睾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获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粤府证:[1544号)。我们要继续加强防治基础研究,加速食源性寄生虫病快速诊断、病原体特异性检测,以及溯源和监测技术的研发,为消除食源性寄生虫病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危害、确保“健康中国”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文章来源:.1:19中国热带医学吴忠道等参考文献略)
相关资料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展方向
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趋势及思考
食品中食源性寄生虫的流行及检疫现状
海口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海口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