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TS系列报道第15篇
编者按
美国胸外科学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ThoracicSurgery,AATS)第99届年会即将于当地时间年5月4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的MetroTorontoConventionCentre拉开序幕。创立于年的AATS是世界胸心外科领域最负盛名的学术组织,其年会在经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底蕴积累和不断发展之后,目前已被公认为国际胸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各项盛会之首。AATS年会历来以学术交锋激烈、内容前沿新颖、形式丰富多样而著称,为胸心外科医师们带来的是最顶级的学术盛宴。
在会议前夕,AME携手国内心胸外科领域的青年才俊,翻译会上的部分热点话题,与同道分享。本篇是由福建医院郑斌医生团队翻译的“食管外科技术”相关内容摘要。
编号
译者:曾台堆郑斌福建医院
ShouldAdjuvantTherapybeOfferedforPatientsUndergoingEsophagectomyPostNeo-AdjuvantCROSSProtocolforEsophagectomyCancer?AMulti-CenterCohortStudy
多中心队列研究: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后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术后化疗?
RonnyBen-Avi1,EricBedard2,IranTavakoli2,AbdollahBehzadi3,MahamBushra3,Wa?lC.Hanna1,ForoughFarrokhyar1,JohnAgzarian1,MichalCoret1,MichelleFerguson4,ChristianJ.Finley1,YessicaLopez-Hernandez1,LauraSchneider1,YaronShargall1
作者单位:1McMasterUniversity,Hamilton,ON,Canada;2UniversityofAlberta,Edmonton,AB,Canada;3UniversityofToronto,Mississauga,ON,Canada;4St.JosephsHealthcareHamilton,Hamilton,ON,Canada
讨论嘉宾:*StephenG.Swisher
目的
根据CROSS方案,食管腺癌通常先进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再进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对该人群进行术后辅助治疗的作用尚不明确,无论术后病理分期如何,大多数患者不会接受术后治疗。我们评估了术后淋巴结状态对患者生存率和综合治疗后复发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收集的数据,对年1月至年6月期间,在3个三级中心接受食管腺癌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未接受新辅助治疗或非CROSS方案的患者被排除在外。分析患者人口统计学、术前合并症、临床分期、病理分期和治疗结果。对有或无残留疾病(R0/1,T和N状态)患者的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进行比较。连续变量采用Studentt检验(平均值±标准差),分类变量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检验(视情况而定)进行比较。生存率和复发率采用Cox回归分析,以临床特征和术后T分期情况和切缘作为协变量。
结果
在例接受食管腺癌切除术的患者中,例(42.9%)完成了CROSS方案(84%为男性,平均年龄(64±9)岁)。94%的患者完成了随访,平均和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3.0±1.8个月(95%CI30-37)和29.0±4.5(95%CI20-37)个月。共有17例(6.3%)患者接受了R1切除术、例(45.5%)患者复发、例(39.3%)死亡。只有4例(1.5%)患者按计划完成了术后辅助化疗。32例患者(11.9%)因复发接受了挽救性辅助治疗。CROSS方案后的淋巴结状态对总生存率(OS)有影响,pN0、pN1、pN2、pN3患者的平均OS和DFS分别为40、29、19和17个月(P<0.=和37、29、12、12个月(P<0.=。在多变量分析中,任何阳性淋巴结状态(N1-3vs.N0)都是低OS(图1)和DFS的重要预测因子(P值分别为0.和<0.)。与未治疗组相比,挽救性辅助治疗与肿瘤复发及生存期延长相关(P=0.)。
图1.CROSS方案后,根据淋巴结状态的总生存COX回归分析
结论
食管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阳性的患者,行切除手术预后仍较差,预示了CROSS方案手术切除后淋巴结阳性的患者辅助化疗的潜在作用。复发患者进行挽救性辅助治疗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对残余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在三种治疗方式后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治疗,仍需要前瞻性试验来证实。
编号
译者:曾台堆郑斌福建医院
TimetoSurgeryDoesNotImpactSurvivalinStageIEsophagealCancer:ANationalAnalysis
从诊断到接受手术的时间不影响Ⅰ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一项全国性分析
OliverK.Jawitz1,VigneshRaman1,PaulJ.Speicher1,Chi-FuJ.Yang2,*ThomasA.DAmico1,*DavidH.Harpole1,JacobKlapper1,*MatthewG.Hartwig1
作者单位:1DukeUniversity,Durham,NC;2StanfordUniversity,PaloAlto,CA
目的
国家治疗指南没有涉及I期食管癌从诊断到接受手术切除的安全时间限制。我们利用国家癌症数据库(NCDB)分析了从诊断到接受手术的时间对I期食管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
对-年NCDB中,接受手术切除的临床I期食管癌患者进行调查。新辅助治疗的患者、手术间隔时间数据缺失以及间隔时间低于5%或高于95%的患者被排除在外。手术间隔时间范围为6-d,中位52d,平均分为4组,患者按时间间隔分层:①组:6-40d;②组:41-75d;③组:76-d;④组:-d。使用Kaplan-Meier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组的总生存率。在多变量分析中,接受手术时间被视为一个连续变量。
结果
共有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①组、②组、③组和④组患者分别有例(33%)、例(42%)、例(18%)和例(6%)。手术间隔较长的患者更多获得政府保险(第④组为60%,第①组为50%),并在学术机构接受治疗(第④组为69%,第①组为57%)。第①、②和③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个月(95%CI:~)、个月(95%CI:95~)和个月(95%CI:88~)。①、②、③和④组的患者术后病理升期的比例分别为23%、21%、16%和21%。在单变量分析中,四组患者的生存率没有统计学差异。在多变量分析中,手术间隔时间与生存率差异无相关性(HR1.00;95%CI:1.00~1.00;P=0.75)。年龄(HR1.04;95%CI:1.03~1.05)、在农村治疗机构(HR1.40;95%CI1.06-1.86)和病理为鳞癌(HR1.76;95%CI:1.42~2.19)是影响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I期食管癌患者从诊断到手术的时间间隔延长与生存率下降或术后病理升期增加无关。手术间隔时间安全延长,可以使患者利益最优化,不影响治疗结果。
编号
译者:张树亮郑斌福建医院
RoboticRepairofBronchoesophagealFistulaVideo
机器人辅助下食管气管瘘手术视频分享
AbdulrhmanElnaggar,UsmanAhmad,AndrewTang,AlejandroBribriesco,*DanielP.Raymond,*SivaRaja,*SudishC.Murthy
作者单位:ClevelandClinic,Cleveland,OH
目的
论证机器人系统在食管气管瘘手术中的应用。
案例视频摘要
这是一例35岁肥胖的女性患者(BMI:43);流质饮食后出现剧烈咳嗽的症状已经有1年的病史。完善相关检查,以排除她神经肌肉系统引发的症状;进行钡食管造影,显示食管气管瘘。为了确定瘘管的确切位置,对她施行联合上消化道内窥镜和支气管镜检查,显示一个明确的瘘口,位于食管中部(距门齿27厘米)与远端中间支气管之间。治疗上选择采用三个机械臂辅助下使用机器人系统来修复这个瘘管。拨开食管并找到瘘管的近端和远端,然后对瘘道进行锐性分离,在食管和支气管两侧分别采用可吸收的缝合线进行缝合修复。随后,制作一个肋间肌瓣,并将其覆盖到食管和气道之间。充分止血,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5d行消化道造影,未见明显造影剂外漏。然后开始流质饮食,流质饮食后第2天顺利出院。术后6个月随访,无明显气道症状,并行支气管镜检查,发现瘘管处愈合良好。
结果
在中位随访35个月期间,两组间OS无统计学差异(HR2.66,95%CI:0.87~8.11,P=0.)。食管切除术组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3%、86%和84%。ER+RCT组3年内无死亡。两组间RFS无显着性差异(HR=1.48,95%CI:0.66~3.33,P=0.)。食管切除术组术后1、2、3年RFS发生率分别为87%、78%和76%,ER+RCT组分别为97%、93%和73%。两组局部复发率无显着性差异(HR=0.53,95%CI:0.13~2.18,P=0.)。食管切除术组术后1、2年和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6%和6%,ER+RCT组分别为0%、0%和21%。
结论
我们的经验是使用机器人平台可以安全地修复支气管食管瘘,避免患者接受开放手术。
编号
译者:张树亮郑斌福建医院
EsophagealCancer:AMulti-CenterStudyfromEsophagealCancerEndoscopicTherapyConsortium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R0切除加放化疗与单纯食管切除术的比较分析:来自ECETC的一项多中心研究
BinhaoHuang1,2,ShengfeiWang1,JuntaoXie1,LingdunZhuge1,*ArjunPennathur2,*JamesDLuketich2,ZhiguoLiu3,ZhigangLi4,KongjiaLuo5,JiangyingBai6,XuePeng6,XiaofengLiu7,ZhiWei7,PengJin8,YanyanChen9,JiaqingXiang1,YaweiZhang1,SufengChen1,*HaiquanChen1,*JieZhang1,2
作者单位:1FudanUniversityShanghaiCancerCenter,Shanghai,China;2UniversityofPittsburghMedicalCenter,Pittsburgh,PA;3XijingHospital,Xian,China;4ShanghaiChestHospital,Shanghai,China;5SunYat-senUniversityCancerCenter,Guangzhou,China;6XinqiaoHospital,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China;7JinanMilitaryGeneralHospital,Jinan,China;8WuhanGeneralHospitalofGuangzhouMilitary,Guangzhou,China;9HuadongHospitalAffiliatedtoFudanUniversity,Shanghai,China
讨论嘉宾:*JulesLin
目的
虽然内镜切除术在早期食管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深黏膜层(M3)。食管切除术被认为是淋巴结转移高风险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内镜下仅切除黏膜深层(M3)是有争议的。一些研究者建议在内镜下切除这些高风险浅表肿瘤(T1aM3-T1b)时增加放化疗,以解决潜在的淋巴结转移来替代接受食管切除术。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T1aM3-T1b期食管癌内镜下R0切除术后放化疗与食管切除术的疗效。
方法
我们评价了45例来自ECETC(食管癌内镜治疗联盟)在内镜下行R0切除后再追加放化疗(ER+CRT)的M3-T1b期食管癌患者的疗效,对照组为90例来自一个主要的癌症中心接受食管切除术的患者。对影响预后的性别、年龄、位置、浸润深度和淋巴血管侵犯(LVI)进行配对(1:2),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OS)、无复发生存率(RFS)和局部复发率。
结果
在中位随访35个月期间,两组间OS无统计学差异(HR2.66,95%CI:0.87~8.11,P=0.)。食管切除术组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3%、86%和84%。ER+RCT组3年内无死亡。两组间RFS无显着性差异(HR=1.48,95%CI:0.66~3.33,P=0.)。食管切除术组术后1、2、3年RFS发生率分别为87%、78%和76%,ER+RCT组分别为97%、93%和73%。两组局部复发率无显着性差异(HR=0.53,95%CI:0.13~2.18,P=0.)。食管切除术组术后1、2年和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6%和6%,ER+RCT组分别为0%、0%和21%。(图2)
图2.两组间(OS)、RFS和局部复发率的比较
结论
在这一初步倾向匹配分析中,两组在OS、RFS和局部复发率方面有相似的结果。对于食管癌分期为T1aM3-T1b的患者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及更多的患者和更长的随访时间来评估内镜下切除术加放化疗的治疗策略是否可行。此外,这一策略可以考虑在高危患者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中使用。
译者简介
郑斌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福建医院胸外科。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精于食管癌、肺癌微创手术,在围手术期管理及综合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多次获得食管癌、肺癌手术比赛全国性奖项。目前任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胸外科青年委员会委员,任《中国肺癌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青年编委、《中华消化外科杂志》菁英荟组员、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多次受邀参与ESTS、ISDE、ASCVTS、ITMIG、WCES等国际会议,并行专题发言或壁报、视频展示。获得年ESTS会议ESTS-FSTCVS奖(欧洲胸外科医师学会-法国胸外科协会奖)。目前发表论文18篇,其中SCI论文13篇。获得两个实用新型专利。承担并参与多个省级科研课题。
张树亮
福建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硕士。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多次在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上大会发言;承担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参与多个省级及国家级课题;获得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
曾台堆
福建医院胸外科,住院医师,医学硕士。从事肺癌、食管癌及纵隔肿瘤等胸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作为参与者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参编医学著作2部。
n.03..04.29.02
学术审核:郑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责任编辑:王仁芳AMEPublishingCompany
排版编辑:王仁芳AMEPublishingCompany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AME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