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急重症亚学科的发展得益于心脏内外科的共同努力。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认识到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对这部分患者实施动态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大幅降低死亡率,由此推动了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建立。现代CCU的收治范围更广泛,不仅局限于严重冠心病患者,其它如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心内膜炎等心脏重症患者均为其收治对象,由此,CCU的概念就发展为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
根据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目前有医院,医院都有独立的心血管内科,医院也设有心血管内科。目前全国有执业(助理)医师.6万人,其中心血管医生就有二十多万人左右,而在心血管医生中,约有20-30%的在从事心脏重症监护工作,因此全国约有六万多医生在从事心脏重症监护治疗的工作。近年来,由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引入,尤其是循证医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心脏病学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治疗手段和治疗理念层出不穷,使得心脏重症医学的发展更加扎实。尽管进步显著,目前我国心脏急重症仍存在明显的不足。如何提高心脏急重症诊疗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主要可能通过三种途径有助于解决。
第一,建立心脏重症床旁检测体系,包括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心衰标志物检测以及床旁基因检测;第二,建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手术绿色通道。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年发生率约为万例,而实际上每年完成的PCI例数在20~30万例,大部分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建立STEMI急诊介入手术绿色通道,优化、简化诊疗流程,是我国心脏重症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三,组织学习,开展研讨。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于年6月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旨在搭建一个开放、融合、专业的公共平台,让各学科的医生可以充分交流重症与心脏患者的救治经验,融合各个科室对于心脏及重症的理解,各取所长;同时让更多的优秀企业在这个平台和医生互动,共同推动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年上海市医学会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关于心脏急重症诊治的学组——心脏急症学组,并在年首次在东方心脏病会议(OCC)设立了心脏急症论坛,使得上海以及全国从事心脏急重症诊治的医生能定期交流、共同提高。
中国的心脏急重症仍有一条漫长而艰巨的路要走,如何结合我国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制定统一的质控标准、培养心脏重症专科医师以及在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科组织,才是心脏急重症诊疗有序发展的基础保障。
本篇内容由凯德传媒编辑制作,若有任何问题请致电13783021,谢谢!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