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单位案例医院夯实慢病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慢病管理能力建设,促进各成员单位及个人积极参与协同管理探讨与创新,中国慢病协同体正式发起年慢病协同体征集活动。

活动征集发起至今,几百家单位积极参与,并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征集活动已进入专家推荐阶段。

最终专家推荐的先锋案例和个人,将在中国慢病管理+高峰论坛上进行重点展示。

即日起

我们将根据收到材料的时间先后

医院的材料进行汇总整理与展示

欢迎大家积极点赞分享

概述

总人口45.6万,医院目前已建成了中国胸痛中心(基层版)、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江西省三级卒中中心、三级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学科规范化建设中心,心衰中心即将迎来现场评审。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中心建设也正在启动。

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医共体平台为依托、医院为试点、医防融合、医养结合、慢病管理+协作+智能的管理体系。成立一中心、实施两路径、建设三体系:一中心即院内慢病管理中心,两路径即以价值医学为基础的慢病院内同质化闭环管理路径和医共体平台为依托的医防融合+协作的智能化管理路径;三体系即慢病标准规范体系、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医防融合管理体系。

1、围绕一个中心强基础。医院通过五大医学中心的创建,为后期的慢病中心建设提供了经验。慢病中心成立后即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四病先行入手,后期把院内慢病的覆盖面再次推广延伸,通过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加强了对慢阻肺病人的长期管理,通过心衰中心的建设加强了对心衰病人的规范化管理,当前成立的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中心,再次把慢病管理的疾病领域进一步延伸,为慢病规范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两个路径重实践。一是以价值医学为基础的慢病院内同质化管理路径,以30天内再住院率为评价指标,以结果为导向评估院内医生的规范化管理,进而形成同质化管理方案。二是医共体平台为依托的医防融合+协作的智能化管理路径。加强医共体内培训,已开展了12次45学时线上线下培训,人次参加,进修培训19名人次,时长76个月。加大投入信息化建设。一是与医共体内23家中的10家基层医疗机构联通了HIS系统,实现了患者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二是以三家社区服务中心为先行试点,与公卫资源融合,通过慢病管理平台,共享慢病资源,落实分级诊疗。

3、建设三个体系为目标。三个体系即为慢病标准规范体系、即慢病协作管理体系、医防融合管理体系。

政府为医共体试点建设投入万,目前,医共体已实现药械目录统一、设备管理统一、业务标准统一。已经设立多个专业管理中心(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心电中心、慢病管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并实行统一管理。在家庭医生签约方面:已制定出统一的家签服务手册,第一批印刷12万份正逐步发放到各基层卫生院。人事与财务统一管理、全市信息一张网建设正在完善中。通过慢病管理+医共体协作+智能+医养结合模式,开展慢病管理工作。

协作

一、加强医共体内部培训:为慢病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累计20场次38学时,参与人次人次。自医共体成立以来,科教科已组织所有成员单位开展了12次45学时线上线下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急症抢救与慢病管理。共人次参加,进修培训19人次,时长76个月。

二、加大投入信息化建设:为慢病管理提供了信息支撑。与医共体内23家中的10家基层医疗机构联通了HIS系统,现通过医共体建设,已经内部设立多个专业管理中心如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心电中心、慢病管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

三、围绕“六统一”,逐步完善治理结构,打造管理共同体,为慢病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已实现了:

药械采购统一:已统一平台采购、统一慢病药品目录,后续将逐步实现耗材采购及后勤保障统一管理,统一配送;

设备管理统一:医院服务能力,配备了相应的基础设备并对;业务标准统一:制定了《医共体护理质控汇编》、《医疗质量管理及考核标准》、《双向转诊制度》及流程图,临床科室制定基层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指南。

四、依托医共体平台,多部门协调参与,组织开展了多形式、多场次的慢病筛查、宣教、义诊、科普讲座活动,提高了民众知晓率、参与度和慢病管理能力。

智能

一通过三佳病历管理系统,与基层卫生院联通了His系统,实现了心电、影像、检验、病理及病历书写的互联互通;

二运用慢病平台对慢病进行智能化管理。一方面,通过义诊、体检及机会性筛查,发现慢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导入慢病平台进行建档管理;另一方面,慢病平台与HIS系统对接,通过平台抓取数据,由慢病中心将出院病人分配至经管医生,由经管医生在手机APP端开展具体慢病随访工作;慢病中心则负责通过平台推送随访信息、患教文章、用药指导、复诊信息、智能化药学服务、通过平台进行双向转诊。

已对院内例五大慢病患者(其中高血压例,糖尿病例,冠心病例,脑梗死例,慢阻肺例)和例高危人群进行建档,对其中例患者进行了随访,推送患教文章人次。推送复诊信息人次。推送智能药学服务人次,对其中例位心衰患者规范随访,通过平台下转病人例。对域内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建档例,并开展规范化管理。通过医共体平台上转病人例。

医院

年慢病协同体征集活动

夯实慢病管理,整合现有资源

探索协同发展之路

医院介绍

瑞昌市位于江西省北西部,长江入赣第一市,东邻九江县,南接德安县、武宁县,西界湖北省阳新县,北与湖北武穴市隔江相望,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史有“通衢”之称。全市面积.11平方公里,总人口45.6万。

医院是医院,医院职工人,开放病床张,共15个病区,设25个临床科室,7个医技科室。医院一院三部:设有主院区、武山分院和医养结合中心。总体建筑面积.6亩,其中主院区建筑面积亩;医养结合中心于年成立,建筑面积7.8亩;武山分院于年成立,建筑面积7.8亩。

医院内科设有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肿瘤血液科等二级专科。

医院目前已建成了中国胸痛中心(基层版)、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江西省三级卒中中心、三级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学科规范化建设中心,心衰中心即将迎来现场评审。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中心建设也正在启动。

慢病管理中心及协同体系建设:

医院于年7月成功入选为“全国县域慢病管理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同年11月医院成立慢病管理中心。年7月启用慢病管理平台,同年10月被入选为“全国慢病协同体评论员单位”,并组建1×N+2模式(医院为龙头、所有基层医疗机构为成员单位+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的医院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医共体平台为依托、医院为试点、医防融合、医养结合、慢病管理+协作+智能的管理体系。

目前,医院慢病协同管理工作如火如荼开展,总的来说,是成立一中心、实施两路径、建设三体系:一中心即院内慢病管理中心,两路径即以价值医学为基础的慢病院内同质化闭环管理路径和医共体平台为依托的医防融合+协作的智能化管理路径;三体系即慢病标准规范体系、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医防融合管理体系。

围绕一个中心强基础。医院通过五大医学中心的创建,整合资源,强调区域协同救治理念和规范救治流程,为后期的慢病中心建设提供了经验。慢病中心成立后即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四病先行入手,后期把院内慢病的覆盖面再次推广延伸,通过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加强了对慢阻肺病人的长期管理,通过心衰中心的建设加强了对心衰病人的规范化管理,当前成立的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中心,再次把慢病管理的疾病领域进一步延伸,为慢病规范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两个路径重实践。医院结合当前医共体建设实际情况,分两条路径开展慢病管理。

一是以价值医学为基础的慢病院内同质化管理路径:首先在院内开展慢病规范化诊疗路径培训,通过义诊、体检及机会性筛查,发现慢病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建档管理;对就诊的慢病单病开展专科治疗,对合并慢病通过专家团队进行规范化诊疗;患者出院后通过信息后台至慢病管理中心建档,在慢病平台启用时,即通过平台,将出院病人反馈至经管医生,由慢病中心发送随访信息,由经管医生开展随访工作,由慢病医生日常管理。以30天内再住院率为评价指标,以结果为导向评估院内医生的规范化管理,进而形成同质化管理方案。

二是医共体平台为依托的医防融合+协作的智能化管理路径。医院自年10月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当前建设如火如荼进行,针对基层公共卫生资源不能共享、医防分离、管理水平不足等现状,医共体在建设初期阶段,即加强医共体内部培训,不断赋能基层医生,医院“输血造血”,自年10月已开展了12次45学时线上线下培训,人次参加,进修培训19名人次,时长76个月。同时加大投入信息化建设:一是与医共体内23家中的10家基层医疗机构联通了HIS系统,实现了患者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二是以三家社区服务中心为先行试点,与公卫资源融合,通过慢病管理平台,共享慢病资源,落实分级诊疗。

建设三个体系为目标。三个体系即为慢病标准规范体系、即慢病协作管理体系、医防融合管理体系。

自启动始,政府为医共体试点建设投入万,目前,在医共体内部已经实现药械目录统一、设备管理统一、业务标准统一。已经设立多个专业管理中心(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心电中心、慢病管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并实行统一管理。在家庭医生签约方面:已制定出统一的家签服务手册,第一批印刷12万份正逐步发放到各基层卫生院。人事与财务统一管理、全市信息一张网建设正在完善中。医共体建设为慢病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系统与组织保障,是推进慢病管理的有效协作者。慢病管理则是医共体建设的有力抓手,医院管理能力,将有效促进县域医疗发展。

目前,医院紧密结合县域实际,积极推进医共体建设,逐步实现县域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致力于打造急危重症-慢病管理-健康筛查一张网。通过慢病管理+医共体协作+智能+医养结合模式,开展慢病管理工作,探索适合域内的个性化与标准化结合的慢病管理方式,逐步建立慢病标准规范体系、慢病协作管理体系和医防融合管理体系。将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推进全域慢病管理提供有效的可复制的经验。

医院将结合医共体建设,深化医疗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信息化建设和绩效评价,深化医防融合管理体系,提升慢病管理质效。通过协同管理,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和健康服务,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慢病在村居的目标,从而不断提升百姓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和慢病协同管理中,做出瑞昌实践,为健康瑞昌、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慢病管理+医共体协作案例:

医院医共体建设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卫健委要求大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对充分发挥医疗资源效能,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卫生健康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九大以来国家卫健委连续发文,制定医共体路线图和时间表,开展试点工程。

医院作为江西省深化医改试点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于年10月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立“管理统一、服务同质、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医共体工作机制;以医疗中心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慢病中心建设为抓手,致力于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医院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重点建设区域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定位合理、职责明确、运行规范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体系。半年来,医院围绕医改核心工作,针对医共体公共卫生资源不能共享、医防分离、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等现状,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为慢病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一、加强医共体内部培训:为慢病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培训,不断赋能基层医生,医院“输血造血”。自慢病中心成立以来,即医院为协作单位,下到基层,为三家社区和村卫生室医护人员开展了慢病相关知识培训,累计20场次38学时,参与人次人次。自医共体成立以来,科教科已组织所有成员单位开展了12次45学时线上线下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急症抢救与慢病管理。共人次参加,进修培训19人次,时长76个月。

二、加大投入信息化建设:为慢病管理提供了信息支撑。在五大医疗中心建设伊始,医院即通过内部投入,与医共体内23家中的10家基层医疗机构联通了HIS系统,现通过医共体建设,已经内部设立多个专业管理中心如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心电中心、慢病管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全市信息一张网建设正在完善中,随着信息系统的完善,患者诊疗信息将全面实现医共体内互联互通。

三、围绕“六统一”,逐步完善治理结构,打造管理共同体,为慢病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目前已实现了药械采购统一:已统一平台采购、统一慢病药品目录,后续将逐步实现耗材采购及后勤保障统一管理,统一配送;设备管理统一:医院服务能力,配备了相应的基础设备并对;业务标准统一:目前医共体制定了《医共体护理质控汇编》、《医疗质量管理及考核标准》、《双向转诊制度》及流程图,临床科室制定基层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指南,以期达到服务同质化。

四、依托医共体平台,多部门协调参与。组织开展了多形式、多场次的慢病筛查、宣教、义诊、科普讲座活动,提高了民众知晓率、参与度和慢病管理能力。一是通过社区组织开展慢病讲座、管理与筛查;二是通过妇联、老干局等社会组织协助开展慢病管理;三是通过市卫健委组织进行开展健康讲座进机关、进乡村活动。四是通过瑞昌市电视台,录制疾病健康知识科普讲座,向民众普及健康知识及自我管理,在瑞昌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goldw.com/xxgnk/94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