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AO上,来自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眼科学JaySDuker教授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在常见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与荧光素血管造影(FA)进行了比较,旨在为眼科医师诊断常见眼科疾病时提供帮助。
OCT-A为一种无创影像学模式,OCT成像过程中使用动态对比剂以获得立体的血管造影图片。通过比较重复OCTB扫描图像之间的去相关信号(OCT信号振幅/强度),B扫描图像是在相同的视网膜横截面连续成像所得,红细胞流动可提示动态区域并被检测到。如此就可形成组织动态和静态的对比,也就生成了视网膜血管造影图像。
目前,仅需3s即可获得OCT-A成像,包括一张立体en-faceOCT血管造影图片,以及~张相应的OCTB扫描。OCT-A立体成像可以设定为从视网膜内层逐渐至脉络膜,或分割为单个的血管神经丛。相应的OCTB横断面扫描图像可在血管造影图片上显示出来,包括结构和血流等信息。
目前的技术可达到的视网膜区视野范围为2×2mm~12×12mm。但是,由于同样数量的A扫描也可用于成像,扫描范围越大,采样密度(就是说图像分辨率)就会随之下降。
可将运动矫正技术(motioncorrectiontechnology)应用于OCT-A之中,通过将2种成像模式进行合并的方法(X轴方向成像和Y轴方向成像)。这项技术也减少了成像过程中眨眼和(或)眼球运动所致的水平方向的伪影,同时改善了信噪比。
FA和OCT-A
FA为一种微创成像技术,通过静脉给予着色剂、需等待15min方可进行成像。而OCT-A为一种无创成像技术,不需要着色剂,仅需3s即可成像。
FA可获得视野较为广泛的视网膜血管系统二维en-face成像,但是脉络膜血管成像效果较差。OCT-A,就像上述提到的一样,可提供视网膜内层和脉络膜血管系统的三维高分辨成像数据。此外,由于其具有相应的OCTB扫描成像功能,OCT-A还可以提供结构方面的信息。但是,OCT-A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视野较小。移动扫描区域远离中心凹以涵盖可疑区域、或者使用宽视野接合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FA提供的血流信息是动态的,允许出现着色剂渗漏、灌注和染色等多种显影模式。而OCT-A提供的是横断面血流信息,因此渗漏并不明显或不可视(notappreciable)。由于没有渗漏对病变产生干扰,OCT-A对病变的定位和成像更精确。
OCT-A可使旁中心凹视网膜毛细血管显影,且分辨率较高,而FA则无法检测。这虽然改善了对微血管细微变化的检测能力,如血管迂曲、毛细血管无血流灌注等,但密集的毛细血管网或可使微血管可视化变得更加困难。由于FA检查时,微动脉瘤可表现为点状渗漏区域,且不会对周围毛细血管显影造成干扰,因此,与OCT-A相比,FA用于检测微动脉瘤更加方便。
总之,FA为一种微创、耗时且价格昂贵的影像学技术,但是可获得宽视野成像。相比之下,OCT-A为一种无创、快速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但是缺点在于视野较为局限。
OCT-A效用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已有研究对OCT-A在非新生血管性(干性)和新生血管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对于干性AMD患眼,脉络膜血管系统密度下降。此外,对于合并地图样萎缩(GA)的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出现流空效应(flowvoid),走向与GA相似。(Choi等的研究,研究数据尚未发表、部分结论在视觉与眼科研究学会年会被提出,年5月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
对于湿性AMD,可通过在视网膜外层进行分割成像来检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由于正常情况下视网膜外层是缺乏血管的,若该区域出现血流则提示CNV。此外,相应的OCT-B扫描也可用于监测视网膜内和视网膜下积液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通过调整分界线的位置,来观察CNV在视网膜色素上皮上方还是下方,以区分1型和2型CNV。在检测微小渗漏、1型CNV方面,OCT-A优于FA。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由于OCT-A可提供详细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成像,因此为一种评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理想成像模式。中心凹无血管区更容易区分,且已证实随着DR分期的增加(轻度非增值性DR至增殖性DR),呈现病理性线性模式增加。(Salz等的研究、数据尚未发表)
OCT-A还可提供详细的DR患眼微血管异常图像,如毛细血管迂曲和扩张、靠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的血管重塑、微血管瘤和毛细血管无灌注等。通过3×3mmOCT血管造影可轻易检测到更加细微的变化,使用6×6mm血管造影可检测到更鲜明的变化,如毛细血管无灌注或视网膜内血管异常。
通过调整借助于OCT-A通过调整分割以达到仅包括内界膜上血管的目的,可使视网膜前新生血管显影。(deCarlo等的研究,数据尚未发表)使用同样的方法扫描视神经以检测视盘新生血管形成的情况。
小结
(此处内容略、详见全文)
(《眼科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