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血管疾病,到底要低脂饮食还是低碳

近日,医学界顶级期刊《柳叶刀》发布的PURE研究,又燃起“糖与脂”之战,震动医学界。PURE研究是一项针对不同收入的18个国家,约13万成人(35-70岁),随访近10年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通过有效的膳食频率问卷调查,探讨饮食与心血管事件、死亡率的关系。其结论之一是:总脂肪与脂肪类别与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或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无关,而且饱和脂肪可能降低中风的风险。

一石激起千层浪。难道一直倡导的“低脂”、“低饱和脂肪”饮食预防心血管疾病是错误的吗?

1、碳水化合物、脂肪均是人体必需的“产能”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与脂肪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产能”营养素,是生命活动代谢所需的主要能量来源,并发挥着各自重要的生理功能。

碳水化合物,简称“糖类”,以多糖、双糖、单糖和不被消化的膳食纤维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食物中。平日所说的米、面、薯类等“主食”则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人的大脑主要由糖供能,为保证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组织的能量供给,一个成人每日至少需要碳水化合物约克,折算成食物,除了一定量的蔬菜、水果、奶制品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外,每日至少需要克的谷类主食。

脂肪家族很大,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等。其中有人体不能合成,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的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中有人体不能合成,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的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和亚麻酸。

2、碳水化合物也能“合成”脂肪

人类摄取的食物无论是动物性的,还是植物性的,其主要成分不外乎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这三大营养素。这些物质经消化系统消化酶的分解,成为简单的有机物被小肠吸收而利用。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单糖,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进一步氧化供能。

“不吃肉”就不长肉吗?当然不是。机体吸收的“多余”的糖会被利用生成内源性脂肪,贮存能量。长期高糖低脂饮食会诱导“乙酰CoA羧化酶”活性,促进糖转为成脂肪储存,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葡萄糖合成一种叫“软脂酸”的饱和脂肪酸。一般情况下,“糖合成脂肪”这条通道,没有红灯,一路畅通无阻,意味着糖多生产脂肪亦多。因此,“不吃肉,多吃饭”会长“肉”,是有科学依据的。

3、降低膳食饱和脂肪防治心血管疾病,错了吗?

心血管疾病(CVD)是人类主要死亡原因,每年造成万人死亡。自20世纪60年代起,大量动物实验(包括灵长类)和临床研究均证实,科学合理的降低膳食饱和脂肪摄入量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因子),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随机对照研究证明,降低膳食饱和脂肪摄入量,以多不饱和脂肪酸替换,能降低CVD约30%的发生率,类似服用他汀类药物。前瞻性队列研究也发现,饱和脂肪的摄入量低、多不饱和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的摄入量较高,与较低的CVD和全因死亡率有关。相反,以精制的碳水化合物替代饱和脂肪,并没有减少CVD的发生率。迄今,国内外心血管病学界仍建议降低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占能量的比<10%),用不饱和脂肪,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代替饱和脂肪,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医院

营养膳食科

-

赞赏

长按







































黄金周腾点时间给白癜风
克白灵苏孜阿甫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goldw.com/xxgnkyy/1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