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会改变全球科研合作的方式吗新浪

北京治疗白癜风得多少钱啊 http://pf.39.net/bdfyy/bdfhl/230310/13346256.html
来源:一财网新冠疫情改变了全球重大学术会议的举行方式,今年上半年几乎所有的会议都转移到线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全球科学合作的交流能够在疫情期间得以持续。尽管这种线上的会议形式有望成为“新常态”,但大部分研究人员和学者们认为,面对面的交谈能更好地促进学术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他们期待疫情结束后,仍能正常开展线下学术活动。线上互动交流更活跃上周,已经在中国办了第14年的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首次在线上召开。大会主席、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为筹划这场“云上东方”大会提前做了充分准备。这次会议对于大会组委会而言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从网络技术到交流互动的方式都体现了开放、创新与合作的理念。“新冠病毒疫情改变了我们以往的出行和生活方式,虽然不能面对面互相学习和交流,但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了学术发展。”葛均波院士表示,“我们提出了‘心在云端,无远弗届’的理念,决定把会议搬到线上。”大会通过线上中外嘉宾的主题演讲、手术直播、学术讨论等形式,扩大了会议的参与度,让原本无法来到会议现场的基层医生接受到心血管领域的最新的动态,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这次大会线上注册人数接近4万,超过名国内外心血管专家参与讲课、主持、讨论与手术演示,共完成个学术报告和22场手术直播。主办方原本担心的网络不稳定的情况也很好地得到了解决。“线上会议最大的好处是能让所有想参与的人都参与进来。”葛均波院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原来我们所有的会议都是专家讲完后,大家拍拍手,没有讨论的机会,现在在网络后台,所有人都能参与讨论和提问,这正好突破了原来的局限性,能让更多医生把想法和疑问提出来,并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在美国,美国物理学会(APS)今年4月的年会也搬到了线上,吸引了超过人注册,这比平时注册的人数翻了4倍。主办方称,在线上的观看人数也远高于往年实际的参会人数。一位参加了APS年会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一些方面,虚拟会议的好处非常明显,比如在网上提交问题更加方便,过去的提问环节有时会冷场,现在直接在聊天框里就能向主持人提问,而且科学家也有时间更好地去准备这些问题。”还有一些会议的主办方开始通过提问互动环节的创新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在今年4月份的一场年会上,就允许观众对实时的提问进行投票评选,产生了更高质量的问题。找回社交场合的灵感有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万名研究人员,即便他们每人每年出差一次参加国际性会议,也将对碳排放造成巨大的压力。一些环保人士早就开始讨论如何将学术会议搬到线上,从而免去人员出差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而新冠疫情恰好为他们的这种尝试提供了契机。线上会议也大大减少了会议主办方的开支。APS大会主席亨特·克莱门斯(HunterClemens)预计,线上大会的花费可能是线下会议费用的45%。而美国天文学会(AAS)也将于6月举行一场在线大会,预计会议花费将比今年1月的会议节约60%左右。但虚拟会议也有明显的弊端,比如茶歇的面对面交流环节无法在线上重现,而这是研究人员之间彼此分享知识以及增进合作的重要场合。欧洲量子物理学家尼古拉斯·吉森(NicolasGisin)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半年几乎所有国际重量级的学术会议都在线上进行,这省去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面对面的交流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看到对方的肢体语言。”吉森教授认为,一旦疫情过去,线下的学术交流会议就会马上重启。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胡荣贵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线下的学术会议可以视作是一个社交的场合,它能激发科学家彼此间的更多灵感和反馈,很多合作就是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促成的。因此线下会议不会全部被虚拟会议替代,它有存在的必要性。”也有一些学者表示,他们在疫情结束后,仍然愿意参加一部分线上会议。根据《自然》杂志的一项非正式的调查,名受访者中,有80%的人表示,一些会议在疫情后可以继续在线上召开,科学家可以远程参与。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神经科学家安东尼·扎多(AnthonyZador)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已经非常习惯在线上开会的方式了,冷泉港实验室今年的大型会议预计都将转到线上,以后线下的研讨会可能会减少,这带来的缺陷是面对面的即兴对话无法进行了。”中外合作格局不会改变但科学家们真正担心的是疫情之后,全球尖端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的格局是否会被打破。对此,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表示,恰恰是互联网的便捷性能够让一些国际性的会议得以延续,从而保持全球科学界强劲的学术交流关系,让中国科学家也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今年3月,蒲慕明院士在线用中文进行了一次神经生物学的讲座,国内外数千名学生参加并与他互动。这次讲座给蒲慕明院士留下了深刻持久的印象。他表示,自己将在不久的将来正式开设一门在线课程。冷泉港实验室的扎多教授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在线上的很多演讲是标准化的,未来我能将演讲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网上,这样能让全球领域里面更多的人看到,并激发他们有针对性的讨论。我认为这种自由、开放的学术交流形式很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让研究人员未来无论身处哪个国家,都能进入到自己希望了解的领域,学习最先进的知识,进一步缩小国内外的差距。过去十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研究实验室的数量已经能够和西方最好的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相提并论。在这一背景下,前往美国攻读研究生的中国学生的数量已经呈现下降趋势,博士毕业生申请美国博士后职位的人数也有所减少。尽管如此,学者们一致认为,在当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环境下,更需要全球科研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希望国内外的专家能突破地域限制,将更多创新的技术和治疗手段展现给人们。”葛均波院士说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goldw.com/xxgnkyy/11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