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
回眸
同济大学医科的恢复与发展
(April.26~May.2)
年,同济以医科始创
“医院救人于一时,学堂救人于后世”
自创校至医学院内迁武汉
同济的医学教育尽管一度中断
但学校为培养中国自己的施诊医生
为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一直寻求机会重建医科
年4月27日
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同济大学
原上海铁道大医院并入同济
同济中辍近50年的医学教育得以恢复
生命学科乘势崛起
本期历史上的这一周
让我们一起回顾医科的恢复与发展
图:年4月27日,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大会现场
年,本着“医院救人于一时,学堂救人于后世”的初衷,同济医科始创,开启了同济的办学之路,为国家的医学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年代初,为发展中南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同济医院奉命内迁武汉,同济大学的医学教育就此中断,但医科作为创校之源已经深刻融入到同济人挥斥方遒的血脉中,成为同济人难以割舍的至深情结。在同济医院内迁武汉后不久,上海铁道医学院于年诞生,并逐步在新中国的医疗与卫生教育事业中暂露头角。上海铁道医学院尽管在文革期间一度被取消,但经年恢复建制和年与上海铁道学院合并成立上海铁道大学后,其医学学科获得了新的发展。
一边是不忘建校初衷,心系医学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不懈努力、寻求重建医科机缘的同济大学;一边是刚经历了并校,希望寻求更大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上海铁道大学,这样两所几乎有着共同诉求的高校最终携手,并于年4月27日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的医科也因此得以复归。两校合并后,学校成立了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通过不断加大投入,扩充人才队伍,优化资源配置,同济的医学与生命学科实现了快速发展和腾飞。
一
医科教育的中断与寻求重建
01
医学始创与内迁武汉
年,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医院的基础上创办了同济大学的前身“德文医学堂”,开启了同济的医科办学历程。治学严谨、注重实践、培养医术精湛的精英人才是同济医学教育的主要特点。经过几代同济医科人的不断努力,至年国立同济大学三十周年校庆时,同济医科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等方面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年7月,为支撑医科的基础研究,同济大学在理学院设立生物系,成为同济生命学科的起源。
图:当年的生理学课堂,所有挂图均由德国教育机构捐赠
图:医预科二年级全体同学合影(年),其中翁之龙(第3排右2)、赵士卿(第4排右2)、丁文渊(第2排右2)先后任至年代同济大学校长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医学院师生跟随学校历经千辛万苦辗转来到远离战火、相对平静的四川宜宾和李庄。其间,虽然办学与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但师生们潜心问学,医学与生命学科均得到持续发展。抗战胜利后,同济于年复员上海。董洗凡校长利用抗战胜利之机,聘请了许多著名学者来校任教并委以重任,医学院则汇集了一大批国内知名的医学专家,一些海外学成归来的学者也纷纷来到同济执教,医学院又一次迎来重要的发展契机。此时的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已成为国内最著名的医学院之一,被誉为“医生的摇篮”,“北有协和,南有同济”之美誉盛极一时。
图:《同济医学月刊》(《Tung-ChiMedizinischeMonatsschrift》),年10月创刊,以中德双语出版,主要刊载德中两国最新医学学术文章,极具影响力
年代初,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为支援中南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同济医院奉令整体内迁武汉,理学院生物系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医科和生命学科的办学历史一度中止,付之阙如。
图:年5月,同济大学医学院代表团一行11人赴武汉商讨迁校事宜
自年至年代初,同济大学的医学与生命学科历经曲折,跌宕起伏,但同济人始终坚持“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为国家的医学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非凡贡献,培养出了吴孟超、王守武、唐有祺、吴式枢、王守觉、卢佩章等一大批卓越医学家。
02
恢复医科的努力
院系调整以后,同济大学从拥有医、工、理、法、文等5个学院及附设工业职业学校、护士职业学校、附属中学等办学机构的综合性大学转变成为一所以土木建筑为主的单科性大学。经历了20世纪50至70年代国内外形势的风云变幻之后,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华大地迎来科学和教育的春天。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学校提出了“两个转变”的办学方针,同时着手酝酿恢复医科的计划。
为做好重建医学系的筹备工作,年2月19日,学校设立了医学系筹备组,负责筹备医学系的各项工作。2月28日,李国豪校长邀请在沪的原同济医学院校友共余人座谈,吴孟超、郭秉宽、胡志远、钱允庆、陈其三、裘德懋等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医学专家云集校园,共议筹办医学系大计。
图:年,李国豪校长邀请原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座谈,商议建立医学系
经过各项充分准备工作,并征得卫生部、教育部同意,年3月22日,同济大学和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高教局联合向上海市政府提交了《关于重建同济大学医学系的请示报告》(沪高教教[82]第号)。《报告》分析了上海医学人才队伍的现状,认为现有上海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务人员不能满足上海人民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提出同济大学在探索理工医结合,发展边缘学科和向德国学习先进医学技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报告》重点阐述了同济重建医学系的理由,一是现代医学的发展特征促进了医学科学与理工科学的紧密结合,同济大学的理工学科在诸多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有利于培养综合性医学人才。二是德国在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医疗器械、医药研究和生产等现代医学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在医学教育方面的独特成就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作为中国对德交流的窗口,同济大学与德国在许多学科领域已有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具备良好的天然条件,可以在与德国的医学学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同济大学起源于年中德合作创办的“德文医学堂”,虽然50年医院整体搬迁至武汉,但同济与德国医学界依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有余名原同济医学院毕业老校友在上海的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医疗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对同济医学院的重建与发展深表关切。《报告》还就重建医学系的规划、筹备工作重点及师资队伍配备、课程安排、硬件条件支持等作了全面阐述。
5月27日,学校直接向中央卫生部提交了《同济大学医学系筹备情况的报告》,再一次表达了同济大学希望重建医学系的殷切期待。6月,李国豪校长代表学校党委作学校近期规划的讲话时指出:“关于医学专业的问题,党委的意见是要积极准备,争取早日招收学生,同时成立医学工程研究所。”9月,学校呈文请示教育部,诉请希望支持重建同济医学学科。
图:年,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校友会暨中德医学协会上海分会举行成立大会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同济大学重建医学学科的计划遇阻,并以同济大学医学系(筹)十余位教职工调入环境工程系而告一段落。但同济大学在申办医学系过程中所彰显的同济人不忘初心、同舟共济的精神和发展医学事业的坚定信念,为日后医学学科的复归打下了基础。
03
孜孜不倦拓展新路径
年筹建医学系的努力落空后,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走医工结合的自我发展道路,等待机遇,伺机而动。年底,学校成立上海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研究所。年8月,上海市卫生局批复医院(原为学校卫生科),医院“医院等级”(可面医院)。
图:上海市卫生局《关于医院的批复》(年)
同时,学校有关系科和专业、研究室也根据各自专业发展趋势积极拓展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领域,如生物力学与效应、生物医学信息、人体科学、生理工程、药物科学、生物医学仪器与传感技术、生物声学、康复工程、生物控制、医疗体育等。在此基础上,年4月,学校正式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年8月,同济大学与上海中医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年,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更名为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并于年招收生物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图:年8月,同济大学与上海中医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书
图:年,同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
年,学校再一次成立同济大学医学院筹备组,并挂靠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年3月,经校务会议讨论,决定成立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年5月16日,在同济大学成立90周年前夕,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年,生物力学专业调整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并于年招收硕士研究生。
图:年5月17日,《同济报》关于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成立的报道
二
医学教育重建的渊源与契机
01
重建医科的重要源头
在同济医院内迁武汉后不久,一所在以后成为同济大学重建医科重要渊源的医学院在上海建立,并逐步在新中国的医学与卫生教育事业中暂露头角。年,在全国兴起教育大跃进的背景下,国家下放办学管理权限,并号召全党全民办学。经铁道部批准,上海铁路管理局在原上海铁路卫生学校的基础上决定筹建上海铁道医学院,并医院医院。年6月,上海铁道医学院正式成立,规划设立医疗、卫生、药学和进修等四个系及基础医学部和卫校中专部,学生规模为名。在中央有关部委和上海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上海铁道医学院先后从北京、东北和上海医学院校调入一批教授、副教授和中青年教师,先期组成了60余人的教师队伍,首届招收了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名。年初,因计划调整,上海铁道医学院仅保留临床医疗专业。年底,北京铁道医学院撤销后,25名教师和名学生携带部分教学设备于次年并入上海铁道医学院。
图:年6月,上海铁道医学院举行揭牌仪式
图:上医院医院
十年“文革”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冲击和破坏疮痍弥目。年8月,中共中央转发《关于高等院校调整方案》(中发[]44号),确定上海铁道医学院搬迁宁夏并与宁夏大学医学系合并,组建宁夏医学院。至年搬迁工作结束,上海铁道医学院成为在“文革”中全国被砍掉的所高校之一。
年8月,上海铁道医学院搬迁宁夏,与宁夏大学医学系合并组建宁夏医学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年3月,中央批准撤销了《关于高等院校调整方案》(中发[]44号)。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同意恢复上海铁道医学院。年7月,上海铁道医学院在原址恢复,上海铁路卫生学校划归上海铁道医学院,改为中专部;医院医院,接受上海铁路局和医学院双重领导(以铁路局为主)。复校后,上海铁道医学院规划设立5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规模1名;中专部设护士和口腔医士两个专业,学生规模名。上海铁道医学院再次扬帆起航。
图:当年的医院
年7月,铁道部教育局正式批复同意成立上海铁道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筹备组;同年9月成立口腔医学专业筹备小组。年10月,国家教育部批复同意筹建口腔医学专业。年4月,教育部批准同意上海铁道医学院增设口腔医学专业;同年6月,口腔医学系正式成立,当年向全国招收全日制、五年学制本科生31名。
上海铁道医学院复校后,依托铁道行业和地处上海的区域优势得到迅速发展。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学校获得学士学位(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硕士学位(营养与食品卫生、内科心血管专业)授予点。医院和实习基地遍布上海各区域。学校还注重科学研究工作,骨肿瘤灭活再植、人工角膜、微小胃癌研究等项目已具有当时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图:上海铁医院
02
上海铁道大学成立后的医科
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复同意上海铁道医学院与上海铁道学院合并成立上海铁道大学,上海铁道医学院建制撤销,成为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
图:年5月18日,上海铁道大学成立,铁道部副部长傅志寰、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为学校揭牌
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成立时,下设基础医学院、甘泉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系、口腔系、护理系等基本教学单位。年,上海铁道大学成立口腔医学院(与医学院并列为学校二级学院)。医学院和口腔医学院共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计算机(医学)应用、高级护理等4个本科或专科专业,拥有内科学(心血管病)、外科学(心胸外科)、肿瘤学、皮肤与性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口腔临床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病原生物学等9个硕士点,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
图:年落成的原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大楼
上海铁道大学成立后,其医学教育与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对医学院实行“虚院实系”的管理模式,下属的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口腔医学院和护理系均为独立的考核单位,各院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年至年,仅基础医学院承担的科研项目就达72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部级42项),并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多项奖项,其中的“日本血吸虫卵计量变异的数学模型及应用研究”等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填补国内空白;其他各临床院系在科研、教学成果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提高和发展。
图:全国优秀教师、儿童口腔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石四箴教授在指导研究生
图:上海铁道大学校长朱广杰向裘法祖教授(同济校友)颁发兼职教授聘
三
医学与生命科学的新起点
年4月27日,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努力后,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院伴随着同济大学与铁道大学的合并而归入同济大学,为百年同济曾经中断的医学教育接续了根脉。并校后,学校打破传统的医学和生命学科管理模式,成立了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下设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同时在人才引进、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给予医学与生命科学学科充分的政策倾斜,学校的医学与生命学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迅猛发展阶段,现已在各相关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和显著成就。
图:3年落成的同济大学医学院大楼
01
医学学科迅速崛起
经过重建后的快速发展,同济大学医学学科的整体水平已跻身全国医学院校前10%。2年,学校实现了医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的突破。3年,学校投资亿元建设的医学院大楼在四平路校区落成,建筑面积达平方米。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学生规模和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队伍逐渐扩大,高级职称人员数量明显增加。
图:1年,裘法祖院士祝贺同济大学医学学报改刊的题词
图:医学院聘请的德国教授为本科生讲授生理学
医学院现已拥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护理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并拥有基础医学院、护理系、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十院临床医学院、同济临床医学院、东方临床医学院、肺科临床医学院、一妇婴临床医学院、医院、医院、医院及20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实习基地,临床教学资源丰富,医院总床位数达1余张。医学院还拥有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胸外科、消化内科、产科、职业病科、呼吸科、中医科、急诊医学和临床护理)、一批上海市重点学(专)科和临床医学中心。
图:医学院教师年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上的研究发现
为探寻同济医科的创新发展之路,结合世界医学发展前沿、未来趋势及国家需求,学校重点推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干细胞”“肿瘤”“脑与脊髓”“心脏”等几大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年,学校成立“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并在各家医院布局并成立转化医学中心,凝炼四大研究方向,着力建设干细胞、脑与脊髓、心血管疾病、肿瘤生物治疗等四大研究中心,通过灵活的双聘机制,深化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合作。随着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学校在干细胞及转化医学领域的重大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同济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现已成为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陈义汉院士带领团队在多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干预研究上接连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为中国在国际心律失常研究领域赢得一席之地
图:医学院左为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利用成人肺脏干细胞移植技术,成功实现全球首例自体肺干细胞移植
02
口腔医学当行出色
口腔医学院目前拥有口腔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口腔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医院的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口腔医学院还是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五届口腔种植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副会长单位,上海市医师协会口腔科医师分会会长单位,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在教育部组织的9年、年、年等三次学科评估中,口腔医学院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排名均位列10名左右。
图:年,《口腔颌面外科杂志》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_图:年9月,口腔医学院举行三十周年校友联谊会
同济大学医院地处上海市静安区延长中路号,是经上海市卫健委核准登记的政府主办的非营医院,拥有牙科综合治疗椅台,核定病床50张,每年诊疗上海市及全国各地病人60余万人次。医院始终坚持“医院要坚持公益服务”的办院理念,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自9年起开展“关爱自闭症患儿”志愿活动,至今已为0余名自闭症患儿提供了全方位的诊疗服务,受到患儿家长的热烈欢迎和一致肯定,并多次被各类媒体报道。
图:同济大学医院外景
医院是国内五家拥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医院及六家拥有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的医院之一,并拥有集产学研于一体的高水平口腔转化医学实验中心——上海牙组织修复与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上海市医院,医院不仅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首批14家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同时也是上海市专科医师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图:年12月,口腔医学院举行上海牙组织修复与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启动会暨揭牌仪式
图:年12月,同济大学医院吴少鹏、石四箴荣获“上海市口腔医师终身成就奖”,王佐林荣获“上海市口腔医师杰出贡献奖”
图:年10月,口腔医学院举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
03
生命学科异军突起
年4月并校后,原上海铁道大学医工技术中心并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2年,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更名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同年,经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为首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图:原同济大学校长裴钢院士为本科生授课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设有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生物信息学系、生物医药与技术系等三个系,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硕士点和生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及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学院还设有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蛋白质研究所和上海市信号转导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图:生命科学学院的《早期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项目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
在国家“”“”和“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支持下,生命学科聚焦生物医药及重大疾病机制的转化医学研究,同时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干细胞与表观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开展基础性研究。最近5年,生命学科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教育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重大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等多方面支持,获批科研经费达三亿多元,并已在重大疾病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胚胎发育与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干细胞转化医学研究、人类基因功能及疾病的模式生物研究、中药信息学研究、纳米医学研究、中草药资源调查与保护等方面做出了有特色的工作,产出了一批重要成果。
图: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在开展干细胞研究
图,生命科学学院的干细胞基础研究重大发现在国际顶级杂志Nature、Cell及子刊发表
生命学科每年发表SCI科研论文70余篇,科研成果《早期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现调控机制研究》获得年教育部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助力学院可持续发展、建筑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命科学大楼预计将于年投入使用。
图:建设中的同济大学生命科学大楼
东汉徐干在《中论?修本》中言道,“乘扁舟而济者,其身也安;粹大道而动者,其业也美。”年4月27日的两校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不仅使同济的医科和生命学科得以复归并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也为学校在医疗卫生、轨道交通等更广泛的学科领域服务社会创造了新的条件。在年初至今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同济大学医院的名医护人员作为“逆行者”支援湖北武汉,为抗击疫情取得胜利做出了同济人的贡献,生动诠释了同济人“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信念和担当。
图:同济大学医院的医护人员踊跃报名援驰武汉,成为新时代英勇的“逆行者”
(向上滑动点击查阅)
往期回顾:
第一周(6.2-6.8):德文医学堂董事会成立
第二周(6.9-6.15):漫步"工程"教育部、上海市对同济大学的三次共建
第三周(6.16-6.22):济忆"工程"一期建设
第四周(6.23-6.29):人民同济的新起点
第五周(6.30-7.6):理学院成立
第六周(7.7-7.13):我校进入中管高校行列
第七周(7.14-7.20):中国高教改革的“同济模式”
第八周(7.21-7.27):”两个转变“办学方针的提出
第九周(7.28-8.3):文法学院:同济文科的“红楼”记忆
第十周(8.4-8.10):我国首辆燃料电池轿车试制成功
第十一周(8.11-8.17):“八?一三”:同济永远的“吴淞之殇”
第十二周(8.18-8.24):《同济人》报改组复刊
第十三周(8.25-8.31):同济跻身国立大学行列
第十四周(9.1-9.7):学校隆重举行颁发硕士学位证书仪式
第十五周(9.8-9.14):漫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第十六周(9.15-9.21):医学院内迁武汉
第十七周(9.22-9.28):嘉定校区的由来
第十八周(9.29-10.5):同济与李庄的“故乡”情缘
第十九周(10.6-10.12):治淮工程的光荣一页
第二十周(10.13-10.19):中德科学文化交流之桥
第二十一周(10.20-10.26):同济大学科技园:学界与业界同行
第二十二周(10.27-11.2):开创工科职业教育先河
第二十三周(11.3-11.9):走向世界的同济设计
第二十四周(11.10-11.16):追梦,启航:仰望星空共济世
第二十五周(11.17-11.2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第二十六周(11.24-11.30):“医院”述往
第二十七周(12.1-12.7):同说“校友会”
第二十八周(12.8-12.14):同有济艺,学乐青春
第二十九周(12.15-12.21):同聚英才共济世
第三十周(12.22-12.28):中共同济支部公开
第三十一周(12.29-1.4):“述绝学,输精思”:同济学术期刊发展历程
第三十二周(1.5-1.11):同济与新中国初期的“防治吸血虫病”
第三十三周(1.12-1.18):同济“一·二九”事件始末
第三十四周(1.19-1.25):校庆日的由来
第三十五周(1.26-2.1):跻身世界一流的同济土木工程学科
第三十六周(2.2-2.8):漫步同济校园经典建筑
第三十七周(2.9-2.15):“年夜饭”里的同济关怀
第三十八周(2.16-2.22):同济学生就业记略
第三十九周(2.23-2.29):同舟共济钩深致远——走向深海的同济大学
第四十周(3.1-3.7):图书馆溯源
第四十一周(3.8-3.14):国际合作办学平台的建立
第四十二周(3.15-3.21):“三·一七”事件始末
第四十三周(3.22-3.28):同济廿十年吴淞之兴
第四十四周(3.29-4.4):那些年,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校舍
第四十五周(4.5-4.11):同济的“留德中转站”
第四十六周(4.12-4.18):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发展与变迁
第四十七周(4.19-4.25):自西向东,回迁上海
图片及文件主要来源:
同济大学档案馆馆藏
供稿:王晓云林松
审核:林强周黎萍
编辑:王毓灵
觉得好看就请点亮“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