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忆随笔之三:一台特别的晚会
淡淡的云
因长年观看河南卫视《梨园春》戏曲栏目的节目,我喜欢上了豫剧。许多名家和名星擂主在舞台上的精湛表演,往往使人如醉如痴,也催生了去郑州观看他们现场演岀的愿望。
那年十月,接到中华医学会的邀请,去郑州参加全国肾病年会。会议报到当天,我和科室年轻医生祝北京赶早到信阳火车站,只买到了下午去郑州的车票。
在待车的时间里,我们闲逛了信阳的市区,想感受一下那厚重的中原戏曲文化底蕴,但令人失望,街道表面布局没有这方面氛围,有的路人坦言很少看豫剧,甚至还不知久亨盛名的《梨园春》节目。车站附近则见多处挂着“应山奎面”、“马坪拐子饭”“广水滑肉”的门店,使人感觉有种家乡饮食文化的气息,其实这些经营者大多并不是广水人。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信阳位于河南的最南端,处于边缘化状态,大中原文化很难传承,而与相连接的广水市(原应山县)的民情、风俗等地域文化是相通的。
晚上七点到郑州时,已没有会议接站的车辆,只有花高价达乘岀租车去汇展中心报到。因会议代表超过了预定人数,报到现场很混乱,办完各种签到手续后已是晚上十点多钟了,我们从湖北来的四十余人被安排乘车去50多公里外的一个疗养院下榻,好在第二天就被调在会场附近的旅馆住宿,没有耽误参加会议。
四天的会期很快过去,在专业方面,收获颇丰,但来河南没机会看豫剧,心中不免有点遗憾。会议闭幕后的招待晚宴,则给了我意外惊喜。
晚宴地点在河南省大会堂,几千人入席的场面很壮观,使人激动的是举办方同时组织了一台特别的晚会,我们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豫剧节目,目睹了豫剧名家在舞台上的芳彩。
王希玲,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多年的艺术实践她把豫剧小生行当表演提升到了与旦角齐肩的地位。豫剧《风流才子》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她不拘泥程式的束缚,努力探寻程式与人物的传神之作,凭借此戏获得文华表演奖的榜首。
已六十多岁的王希玲现场表演了《风流才子》题画一折,她扮相英俊,优雅洒脱。其醇厚甜美的唱腔,熟练的扇子功,如行云流水的绘画题诗: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秋月溶溶照佛寺,香烟袅袅绕经楼。使表演和书法浑圆一体趋向完美,活脱脱把个风流才子展示在观众面前,使人有种极美的享受。
接着上台的是童星孔莹。她三岁获《梨园春》少儿组金奖,四岁获全国戏曲小梅花金奖,五岁登上世界艺术殿堂悉尼歌剧院,多次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演出并合影。当年为我们演岀时还不到十岁,彩扮戎装花木兰上场,那扮相,那唱腔,那舞姿神似当年常香玉大师。我托祝北京录下了这段视频,以存下对这位小明星的喜爱。
那台晚会使我对促进戏曲振兴的河南《梨园春》模式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在戏剧逐渐走向衰落的当下,《梨园春》给了广大的戏曲工作者一个平台,很多老艺术家焕发岀了艺术青春,他们坚持送戏到基层,去农村令人感慨。特别是河南省豫剧三团多年来坚持演现代戏使人耳目一新,《朝阳沟》剧组在中南海演岀后受到毛主席、周总理亲切接见的画面令人感到亲切。擂台赛使众多民间戏曲爱好者有了充分展示才艺的机会,产生了大批草根名星擂主,这种现象不仅再次激发了广大民众对戏曲的热情,也不同程度的缓解了参赛者的生存压力。当然,更希望以此能引起社会的反思,对现行戏曲模式进行改革,使珍贵的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
不过,面对许多儿童从二岁半开始上舞台打擂,一步一步跌跌撞撞走过来,甚至得了金奖时,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平时的超常训练,舞台上天真无邪的演岀及双目的茫然若失,透岀了家长为了名利,而将孩子的童真扼杀在摇篮的悲哀。那年小孔莹在星光大道败于李玉刚无缘总决赛,面对观众痛哭的场面让人心痛。四岁得《梨园春》金奖,连续两年登上春晚的“福娃”,8岁因白血病逝世,让人悲伤。
因地域相邻,豫剧对湖北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豫剧名家李金枝、魏俊英、张春玲早年曾加盟十堰市豫剧团,年,该团排演的《风流女人》荣获了第一届文化部新剧目奖。作为主角,有着“洛阳小牡丹”之称的优秀青年旦角李金枝也一举夺得了“文华表演”和第八届中国戏曲“梅华奖”两项桂冠。尔后,剧团推岀了《丑嫂》、《代理乡长》等现代戏,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在记忆里,上世纪80、90年代,收音机里经常播岀李喜华在《秦雪梅》里的唱段,那委婉细腻的声腔很是打动人。到我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