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被称为人体的“生命线”,相当一部分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与血管,特别是微血管的病变密切相关。那么,应该如何防治微血管病变,守护人体“生命线”呢?吴以岭教授指出,中医的“脉”与西医的血管概念具有同一性,脉络就是血管的分支,包括微血管、微循环。为此,吴以岭教授勤求古训,传承创新,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来防治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是全身系统性病变,是国际医学界的难题,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这些疾病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在脉络学说的指导下,吴以岭教授主持完成了“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和“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两项国家计划项目,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理论,系统揭示了血管病变发生、发展及治疗规律,建立临床辨证、诊断标准、用药规律,并提出“孙络-微血管”是中西医研究微血管病变的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形成指导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防治的系统理论。
吴以岭教授团队对3.3万多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首次揭示微血管病变是以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核心和启动因素,血液成分和神经体液共同参与,脏器组织细胞结构功能损伤,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规律。实验证实,通络药物对高危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斑块内微血管滋生、心律失常微血管损伤、心力衰竭微血管损伤等微血管病变均有显著干预作用。
此外,吴以岭教授团队在脉络学说的指导下,还研发出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等创新中药,并开展了大量循证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年10月,一篇通心络的研究论文在全球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刊出,研究结果显示,创新中药通心络可显著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30天及1年临床预后。同时该研究还获评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研究、中国十大医学研究、中国心血管病学领域十大亮点。年3月,《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发布,内容覆盖急性冠脉综合征、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多种疾病类型和患者群体,并对通心络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治疗中的使用方法进行了推荐。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参松养心胶囊对例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成果在心血管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发布,引起国内外专家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