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全球瘟疫简史之九血吸虫病传说中l

文丨李全易碧归

核心观点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多年防治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目前控制血吸虫病的核心是开展药物治疗,以及灭螺,改善环境卫生,并进行卫生教育。

在洪涝灾害期间要特别注意相关防护工作,特别要加强汛期血吸虫病防控工作。

目录

1、血吸虫病的来龙去脉

1.1致病原因:尾蚴及血吸虫寄生于人体

1.2血吸虫的种类及地理分布

1.3常见症状与并发症

2、七十年血防史:万众一心送“瘟神”

2.1血吸虫防治运动的背景

2.2防治策略的演变与效果

3、血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方式

3.1检查与诊断

3.2治疗与预防

1

血吸虫病的来龙去脉

吸虫病(又称裂体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分布于北纬34°到南纬34°之间广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适于血吸虫中间宿主螺类的繁殖,人与疫水接触机会又较多。血吸虫病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美洲和中东等地区,粗略估计90%以上的血吸虫病患者在非洲。

1.1致病原因:尾蚴及血吸虫寄生于人体

血吸虫病是指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导致的一大类疾病,主要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受染,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人们如果接触受侵染的水,淡水螺中释放出的尾蚴侵入人体皮肤,造成感染。在人体内,尾蚴发展为成虫,成虫寄生在血管中,雌虫在血管中产卵,一些虫卵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继续其寄生虫生命周期,其它虫卵则困在人体组织内,引起免疫反应,并逐渐损害人体器官。血吸虫病患者的排泄物中含有可在水中孵化的寄生虫卵,这类排泄物污染了淡水就会造成传播。

1.2血吸虫的种类及地理分布

血吸虫病按致病虫卵主要感染人体后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肠血吸虫病及尿路血吸虫病,它们主要由五种血吸虫造成,比较常见的致病血吸虫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以及湄公血吸虫等。不同种属的血吸虫地理分布不一样,生物学特征也各有区别,其中,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与日本血吸虫的分布面广、危害严重。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钉螺是其唯一的中间宿主,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因此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通常也将日本血吸虫病简称为血吸虫病。

1.3常见症状与并发症

不同种类的血吸虫病常见症状有所不同,主要包括贫血、发育迟缓、发热、生殖器损伤和不可逆的器官损害。尿路血吸虫病患者逐渐出现膀胱、输尿管和肾脏受损症状;肠血吸虫病患者则会逐渐出现肝脏和脾脏肿大、肠胃受损以及腹腔血管高压等症状。

由于日本血吸虫病是比较常见的血吸虫病,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肝脏门静脉系统所引起,且在我国患者众多,相关信息统计相对全面,因此以日本血吸虫病为例具体展示感染血吸虫各阶段的临床表现:

1、侵袭期

患者可有咳嗽、胸痛、偶见痰中带血丝等。

2、急性期

(1)发热为本期主要的症状,发热的高低、期限和热型视感染轻重而异;

(2)胃肠道症状常呈痢疾样大便,可带血和黏液;

(3)肝脾肿大;

(4)肺部症状咳嗽相当多见,可有胸痛,血痰等症状。

3、慢性期

多因急性期未曾发现,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多次少量重复感染等原因,逐渐发展成慢性。本期一般可持续10~20年,以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为主,但因其病程漫长,症状轻重可有很大差异。

4、晚期

患者极度消瘦,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能出现腹水、巨脾、肝硬化、腹壁静脉怒张等晚期严重症状。

并发症多见于慢性和晚期病例,以阑尾炎较多见。血吸虫病患者并发急性细菌性阑尾炎时易引起穿孔、阑尾炎脓肿、阑尾炎组织内虫卵沉积,阑尾穿孔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并发症;结肠病变严重时可产生结肠狭窄,引起排便困难以及其他肠梗阻症状;在血吸虫病肠道增殖性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癌变者也并不少见。

2

七十年血防史:万众一心送“瘟神”

2.1血吸虫防治运动的背景

我国血吸虫病有超两千年的流行历史,虽有记载未受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goldw.com/yyxxgnk/5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