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心血管病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领域的杂志不少,但是英文杂志很少。中国每年发表的英文心血管论文数,完全可以支撑10本杂志的篇数要求,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论文。介绍专家的时候都会介绍发表SCI多少篇,但这些论文不是写给大部分中国医生看的,因此论文再好,县医院,医院的医生也没机会或者没精力去读,这些都是写给外国人看的,写给国内体制的。心血管领域需不需要有英文杂志,当然需要,英文是国际通用语言,人民日报还有海外版,CCTV还有英文频道,英文杂志是在国际上发出中国态度的,中国专家需要发出自己的时代最强音,完全可以的,但是不是都要发表英文文章才牛,我认为方向是完全错误的,大部分文章需要发在中文杂志上。中国高校,医院,很多都是唯英文论文论,唯论文论,医生的本职工作是治病救人,不是发论文,发论文由发论文的人去发,比如武汉疫情过后及上海疫情过后很快高分英文论文就发到国外去了,发给国外人看的,中国人有没有看到,大部分都看不到,看不懂。医院这种体制下,很多人依靠论文快速晋升,其实我不认为完全错误,论文是学术要求,晋升的是教授,但医生是临床职称,看的是临床功底,看论文行吗,但很多人发论文,走捷径,不到40升级主任医师,成为了年轻人崇拜的对象。另外,有多少人发论文是为了表达观点,推动学科进步的,还是仅仅为了名和利。有多少人发了僵尸文,除了自己引用,就再也没有人引用过。中国心血管界需要创建自己的杂志,现在国际上话语权还是那些老牌英文杂志,如果这些专家专注于技术和发论文,而不专注于建刊,中国就永远不会有自己的心血管权威刊物。
心血管指南编写
中国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人多,专家们经常说支架做了多少,起搏器做了多少,ICD做了多少,射频消融做了多少,瓣膜病做了多少,和美国,和欧洲还有多大差距。这些想法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还是唯美国论,唯西方论。中国的病人很多,研究方向非常多,一个心血管学科就可以分为很多亚专科。中国交通便利,广州到北京,上午出发下午就可以到。这里,我再次呼吁中国医院,亚专科学组。医院属于专科领域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亚专科学组,并不是现在面子上的学组,似乎是个成员名气很大,很有面子,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衡量病人数量,科室规模,研究深度,诊疗水平的基础上成立,类似于军区建立一样,有全国委员会和分中心,共同把疾病的诊治规范列好,作为亚专科诊疗规范发布指南或共识,定期依据研究发表,临床进展进行更新,引领学科进步。中国的指南,很多专家自己都说,都是抄的国外的。不可否定,中国的很多领域起步晚,国外开展的业务,国内都要晚些年才能开展,很多专家一直奋斗在一线,一旦新技术引进,就积极开展,摸索经验。另外确实国内外很多疾病认识是共同的,国内学者也可以依据中国人群情况验证,不断摸索自己的经验,写自己的指南。
心血管会议
全国有多少心血管会议,我不清楚,很多,真的都算不清楚了。知名专家都天南海北跑会,从没有停歇过。我这里期望的就是会议可以精简点。原因有这么几点,比如省级会议可否和学科的省级年会合并,有的地区不只一个省级会。如前我说,建议专科和亚专科学组,学组会可以定期碰头,但是亚学组会为地区会,全国学组会为全国会。开会不是各讲自己的观点,讲完就走,称之为百花齐放,而是需要列出每段时间,每年,学科领域新出现的问题和对问题的解答,可以制作成册,每年发布。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因为我觉得语言是有能量的,网上视频的表达不精炼,需要落实到笔头上。另外全国的病患主体在基层,基层大夫需要了解疾病情况,连个中文的文献参考都没有,全是英文,他们去哪去寻找这些资料去。因此,我觉得会议要开成有水平的会。还有就是学术交流,手术经验交流,大概就是每个人讲自己中心手术怎么做,有些讲授技巧,那么术者们交流一下,有可能还能提高自己的技术,那么需要配专门人员,专门审核,技术这东西,不是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人讲的是错的,不应该被传播。开会要有精华,不能走过场,混名利。
心血管病新技术
近些年,心血管病领域出现很多新技术,举例吧,左心耳封堵,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带瓣支架植入,冷冻球囊消融二尖瓣带瓣支架植入,二尖瓣夹植入,三尖瓣植入,瓣中瓣,左心室室壁瘤降落伞封堵等等,还包括老技术的很多新器械。这里谈谈我的看法,首先我非常支持开展新技术,本身技术非常单纯,正确熟练安全的使用,可以造福更多患者。但是,我有反对的地方,因为新医院水平的标志。医院,以主动脉瓣植入为例,做得多的每年上百台,少的一台也没有,或者不到一把手,就开展新技术的时候做的那一台。之前我提医院,亚专科组,目的就是把疾病管理好,对于这样一个技术,你一年做得那么少,实话说,其实就没必要再做,医院去做,原因在于他们做的多,技术操作更成熟,更安全,甚至花钱更少,另一个原因在于本身这种疾病总体数量级没有那么多,为什么抢着做呢,医院是有限制条件的,医院可以做,医院可以做,其他的不要做,比如山东的齐鲁省立附院,北京阜外安贞,上海中山,河南郑大一省人民,当然已经医院继续干,如果数量比较少,建议尽快退出。医院队伍的术者不够聪明,只是因为确实数量少,你做的少,那医院,医院更高的失误率。医院的患者群没问题,可以做的多,每年大于50例,没问题,可以做的。如果你估计10台,甚至5台都不到,建议尽快退出,并建议国家在房颤,胸痛中心甚至瓣膜病中心基础上评估,在一定数量之下的新技术中心予以取消,不能开展业务。如果有希望再开展,需要重新申请评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