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5日,第十届上海中医药科技奖奖励大会暨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年学术年会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隆重举行,我院心血管内科孟舒主任领衔的研究成果《现代中医药抗炎治疗在冠心病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和推广》、李毅刚教授领衔的研究成果的《稳心颗粒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与应用》喜获二、三等奖。
项目名称:现代中医药抗炎治疗在冠心病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和推广主要完成人:孟舒、刘博、陈漫天、曹嘉添、蔺艳军、裴崇哲、张倍健
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和中西药结合防治冠心病的临床研究,历时7年,针对小蘗碱的抗炎作用和机制从细胞、动物和人体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发现小蘗碱通过降低NF-kB信号和AMPK信号降低巨噬细胞上galectin-3的表达,从而降低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活化;其衍生物2-氢小蘗碱和2-氢-2-甲基小蘗碱具有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小蘗碱联合他汀治疗可以降低PCI患者围手术期炎症水平。该成果医院推广应用,对于降低冠心病介入患者的短中期心脏不良事件和降低医保在该项疾病上的投入都将获益。该成果发表核心论著10篇,其中SCI收录论著9篇,被引用次,SCI收录总影响因子30分。获发明专利1项。负责人及团队应邀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进行专题报道。
项目名称:稳心颗粒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与应用主要完成人:李毅刚、李威、侯建文、王岳鹏、王倩、郭凯、于瀛、费聿东
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大约54.4万。希浦系统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维持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稳心颗粒作用于浦肯野纤维,对浦肯野纤维系统的电生理特性有明显的影响,可抑制浦肯野纤维的晚钠电流等多种离子电流,对希浦系统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效果,揭示了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新机制。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稳心颗粒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弱的机制:对浦肯野细胞峰钠电流的使用依赖性抑制作用弱,明显小于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的Ic类钠通道阻滞剂氟卡尼。首次发现9-菲酚是一种新型的晚钠电流抑制剂,具有潜在的抗心律失常特性,9-菲酚可能是稳心颗粒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核心成分。研究团队共计发表相关SCI论文9篇,被他引77次。该成果为中医药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法,为浦肯野纤维相关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推动了《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的发布,促进了稳心颗粒的临床规范化应用,为稳心颗粒的临床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填补了中医药心律失常治疗研究的空白。
来源:科研部原标题:《喜讯
上海市中医药科技奖励大会召开,我院两项科研成果喜获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