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障碍作为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逐渐引起各国卫生部门的重视。慢性失眠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且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均伴发睡眠问题。研究显示,睡眠时间过短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显著相关。长期以来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的失眠问题往往是心内科医生的主观诊断,而少有客观诊断;偏重个案报道,而缺少系统化的分析总结;片面依靠镇静、催眠类药物,而忽视认知行为综合干预。
如何规范地评估、诊断、治疗和长程管理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障碍成为心内科医生临床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已发表多项失眠障碍的诊疗指南,成为规范化诊疗的指导性文件;但是国内关于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的临床诊疗指南尚属空白,如何将失眠障碍指南的诊疗原则与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相结合至关重要。由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双心学组组织心血管和睡眠两个领域的知名专家经过充分论证,结合临床经验和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制定了"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与以往指南/共识不同的是,本共识重点是建立符合国情、临床实用的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流程。主要特点为:(1)与国际接轨,对失眠障碍的定义、诊断、分类等均反映了国际最新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据;(2)在临床决策方面,特别是失眠障碍的治疗过程中强调临床评估的重要性;(3)强调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技术在失眠障碍中的应用价值。
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睡眠相关量表评估、睡眠客观评估。诊断方面采用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ICSD-3)的失眠诊断标准,并注意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生物节律紊乱性睡眠障碍、继发性失眠、主观性失眠、短睡眠症等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包括:(1)积极治疗原发性心血管疾病;(2)在使用催眠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联合非药物治疗;(3)首选非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药物,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等,密切注意患者使用催眠药物带来的副作用;(4)对于起始治疗无效者,可以使用短效苯二氮受体激动剂或增加药物剂量;(5)合并焦虑或抑郁障碍者可以使用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如曲唑酮、米氮平、多塞平等;(6)非处方药物,如抗组胺剂、中草药、褪黑素等目前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推荐临床上广泛使用;(7)常规治疗无效的失眠患者建议转精神科、临床心理科或睡眠专科进一步治疗。中医认为"邪扰心神"和"心神失养"是导致失眠的两大病理机制,中医药具有整体观、辨证论治的特点,在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同时,可结合个人体质和证候特点进行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标本兼治,对改善失眠有较好的效果,且副作用较少。
"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对国内该领域的临床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双心医学"的发展,相信将会给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的患者带来更多的康复福音。
本文来源:中华内科杂志,,56(04):.
点击观看近期热文维生素D与炎性疾病的关系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年修订版)
便携式血糖仪临床操作和质量管理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医学博士写的看病神文,终身受用
一个假人放在宝宝面前,结果她的举动让世界吃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