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中国力量刘弋戈教授专访刻下2

“人生总有一些时刻,值得我们奋不顾身;总有一些宛若星辰的光亮,普照大地,赋予我们在艰难中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国内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控制已取得战略性胜利,但在疫情防控中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将一直传承。“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那些“逆行者”伟大的身影,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换来了今日的祥和与平静。本报特设“疫情下的中国力量”系列访谈栏目,邀请国内多学科领域医学专家,讲述抗疫心曲,传递中国力量。

著名药学专家——厦门医院刘弋戈教授,在年疫情期间带领药学团队积极利用各种前沿的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尽可能为患者提供了便捷、高效、安全的药学支持,以专业智慧减少了疫情传播风险,同时确保了患者持续、规范的治疗用药。这是千千万万中国医务人员力量与担当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继续奋勇向前、无惧风雨挑战的强大动力。本期我们特别采访刘弋戈教授,回望抗疫经历,分享新时期下药学人才培养心路。本文整理访谈精要如下,以飨读者。

导读专家介绍

刘弋戈教授

副主任药师

厦门医院药学部主任

厦门医院GCP机构办副主任

福建省药学会理事

医院协会药事管理分会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药剂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厦门药学会理事

第20届中国药学会全国优秀药师

刘弋戈教授访谈视频

“君子不器”,而后“术业有专攻”;顺应时代大势,造就复合人才

Q1:您认为新时期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刘弋戈教授:无论是本院的文化还是本科室的价值体系,都十分重视青年药师的培养。非常明确和坚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即是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同时突出亚专业特长。药学领域的亚专科分野越来越细,包括有临床药学、审方药学、调剂药学等等,导致不同岗位药师的专业隔膜也较大。因此,我们希望并要求所有刚就业的药师都应了解和掌握各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综合培养起步。然后在后续的培训中寻找到热爱、适合并擅长的亚专业,接受集中化的专科培训,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作用。

相马,识千里良驹;育马,蓄千里之势;赛马,逐千里之力:青年药师如何炼成

Q2:贵团队对青年药师的培养有哪些特色和经验?

刘弋戈教授:针对不同亚专业、不同岗位的药师,我们有不同的培养流程和体系。以临床药师为例,我们在招聘选拔时首先对学历学位就有较高要求(临床药学硕士及以上)。入职后,他们需要接受为期一年的药剂科各部门岗位轮转,全面了解基本实践内容。随后,科室会外送他们到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接受为期一年的规范化培训,通过考核、获取临床药师资格后,返回院内,在半年左右完成4~5个临床科室的轮转,包括内科、外科、重症监护室(ICU)等等,使其对临床知识有深入的认识、与临床医护人员有充分的交流,这与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类似。医院需要并结合个人意愿,为青年临床药师确定具体的专业科室、共同制订出更为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

对于审方药师的培养,又另有一套流程和方式。首先是从全科室中符合年资要求的药师中选拔出优秀人才,之后依照长期的统一培养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院内、院外的培训及考核,帮助并督促其不断提升整体专业水平。院内每月都有相应内容的培训,授课讲师可能是本院临床药师或院外特邀专家;同时积极选派审方药师参加国家级或省级的培训项目。

而对于调剂药师,我们同样制订有一系列的培养计划,包括岗位轮转、全科每月内部培训、各部门每月单独培训、年终综合考评等,培训内容涉及药学、临床医学、日常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政策/流程等,既有学术进展,也有管理理念。此外还包括外请专家来院讲课、外派药师参加各类培训及学术会议等多元化的途径。

总体而言,我们对青年药师培养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都是巨大的,期望以此助力加速他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医院、为药学领域源源不断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更好地为临床、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

“花开两朵,并蒂同根”;相生相长,共荣齐芳:临床与科研相辅而行

Q3:您认为青年药师应如何兼顾日常工作与科研?

刘弋戈教授:就青年药师日常临床工作而言,受限于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对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范围设置,刚入职的药师参与临床工作的确存在诸多困难、面临诸多挑战。对内,主要表现在青年药师自身临床专业知识的不足,早期无法快速地与医护人员进行高效配合;对外,临床医护人员对药学人员的专业职责和能力也欠缺了解,反之青年药师对各临床科室的内部管理、工作流程、所需要的药学技能也缺乏认识。这些双向的薄弱环节都需要我们去重点弥补和克服,由此才能最大化发挥药学专业价值、最优化药学服务质量。

无论是临床药师、审方药师还是调剂药师,日常工作与科研都密不可分,其核心本质都是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产生科研思路,随后通过科研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这也是生命科学的共同属性。毕竟人类对生命科学的认知程度还太低、太浅,未解之谜还太多太多,亟待我们去发掘和探索。由此,对于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查资料、查文献也无解,就只能借助于科研去寻找答案,是科研的思路,更可能成为专业的重大突破。当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研能力的塑造和提升也是需要我们自身不断完成的功课。

幸运的是,当下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医疗机构层面,都相当重视从业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科研成果的产生。这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短板,也是药学人员的契机。相信并期待借力于时代的东风,加之药学人员自身的不断努力,我们定会在科研方面有更大的成绩。

初具规模,走过的路已开出花;踵事增华,年轻团队如利刃新发

Q4:贵科室在人才梯队建设和培养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刘弋戈教授:医院,药学队伍的整体规模也比较有限,医院体量相关。但作为一家正式建院仅5医院,我们药学团队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医院同发展、共成长。尽管年轻,但药学高素质人才较集中,目前科室39名工作人员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就有1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且专职临床药师有9人,专职审方药师有7人,其余为调剂药师和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IVAS)等技术岗位人员。

五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努力提升,欣慰的是,也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已成功建立了全省领先的处方前置审核体系,药房、PIVAS等也都已建立了整套智能化信息系统,极大提升了药学服务效率和质量。临床药师配备比例方面,目前国家的标准是平均每张床位配置1名临床药师,而我们达到了两倍——每张床位平均两名临床药师,良好地保障了内外科重点科室、ICU、急诊等科室临床药师的支持比例,从而让我们的临床药师真正投入和扎根到临床工作中,有效融入到医护人员中,切实参与到综合治疗团队中去发挥作用。

此外,教学和科研工作我们同样在齐头并进。作为医院中唯一具有药学院外实习基地资质的单位,我们每年都会接受并完成一定数量的本科实习生带教工作。科研方面尽管我们起步较晚,目前也已承担了一些重要科研项目,医院牵头的多中心研究的参研任务、与上海交通大医院合作的子课题、中国药学会几项区域性的科普研究工作(慢病管理范畴)等。尽管都还在路上,但相信随着本团队青年药师的成长壮大,我们科研方面也会取得更大成绩。

平凡的英雄,伟大的白衣:以科技筑就智慧防线,以专业留下最深的刻痕

Q5:回顾您前期的抗疫工作体会,药剂科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怎样的重要作用?

刘弋戈教授: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乃至全球人民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并渗透到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令人鼓舞的是,基于我国目前强大的综合国力,在疫情防控中我们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的科技力量向世界展示了瞩目的创新举措和中国力量。作为药学从业人员,在去年的疫情防控中,我们同样做了诸多积极尝试:医院的资质,药学部门也隶属其中,患者经远程就诊后即可便捷地获得远程用药支持,我们将药品调配好之后通过快递系统直接送药上门到患者手中,而无需患者冒着感染风险来院就诊和取药,保证了持续规范治疗。对于必须来院就诊的患者,我们通过精细化的取药提醒设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goldw.com/xxgnkyy/10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