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高志良的发展观
郑一铭转头一看,说话之人正是之前有过一面之缘的高志良高老师。会议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众人的目光都转向了发声的人。
高志良道,李教授说得很对,真正的高质量发展跟产业没有关系,而是跟企业有关。企业做的产品,是不是更加高端,更加极致,这才是我们真正讲的质量提升,或者说高质量发展。比如,我们就拿水泥产业作为例子,水泥,传统意义上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低端产业,不在高质量的范畴,是吧?但是,我们的建筑以及许多地方必须需要水泥。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水泥呢?同样是水泥,也有高端和低端之别,比如在咱们江北省会江州市就有这么一个水泥企业,他们用的原材料都是各城市的建筑垃圾,不去破坏环境,反而为环保事业做贡献,工厂也是那种花园式工厂,没有太大污染,他们的运行效率也好,做出来的水泥都是比较高端的。这种质量上乘的水泥,用于高端基建工程,用于建造桥梁,耐久性更好,故障率更低,用作产业化住宅的材料,也做得非常好。他们也可以建筑材料升级,把城市建筑垃圾再利用,这些,难道不都是质量提升吗?
高志良顿了顿,继续道,当然,我们的产业布局也是很均衡的,这是一个宏观调控的高质量发展,是从政府的层面上来讲的。对于企业来说,高质量发展就是把你的产品做得更加精致,质量更好,这就是最实际的好事。
现场静默片刻,忽而爆发出一阵不小的议论声。好几个人开始纷纷把攻击方向转移到高志良身上,反驳他道,让企业把产品做好,这算什么建议?再说了,你说的这些都是企业自己的事儿,跟政府有什么关系呢?
高志良答道,我们政府在质量提升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把各个企业都从传统的那种制造模式、或者说是那种低端生产模式转变成像我刚才举例中那种高端的制造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模式。
一位退休老干部反驳道,那你能管得了企业吗?企业都是怎么挣钱怎么来!
另一个学者也道,对于企业来说,只要按照国标生产,其他的都一切OK。你说的这些,能做到是好,但都是空中楼阁,真想要实现,难!
面对连片的质疑声,高志良不卑不亢道,决定企业是否能实现质量提升,政府事实上占据了主导性的因素。很多企业都是跟着政策走的,产业政策可以引导企业做得更好。我可以剖析一下,政府具体应该有哪些作为:首先,根据企业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企业分为三类,第一类企业的产品高于国家标准,这是优秀的企业,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第二类企业的产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生产,这一类是普通的企业,没什么竞争力;一类企业的产品不能满足于国家标准,这类企业的运营是非法的。然后,政府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减少、甚至是消除掉那些非法的。企业最低的底线起码是要合乎法律,产品要合格吧?然后,政府要引导好普通的,让普通的企业做得更好,要改变企业决策者的思想,不是按照国标生产就可以,而是要按照更先进的理念来生产。而后,政府要保护好那些卓越的企业。这就是我们政府在质量提升过程中的三种职能,抑或说是三个任务:就是消除非法的企业,引导普通的企业,保护卓越的企业。这才是质量提升的主线。
高志良话音刚落,质监局产品处处长便出言道,我们最近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我们对他们进行罚款,这就是您说的消除不合格产品吧?
高志良笑了,道,也是也不全是,行政处罚很难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真正应该起作用的是司法部门,刑事问题不能用民事的方式来处理。就像三羊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一样,三羊奶粉出了这个事件,仅仅是罚了两千万。如果做非法的事,能让人获利上亿,而查出问题只是花两千万,各位觉得结果怎样?这只是一个造假的投资和收益罢了,对这种知法犯法的行为来说,如果不用刑法的手段去处理,是永远不能真正打击的。这是国家权力的一个重要职能,严厉打击非法的企业。
第二,就是引导普通企业,我也详细地说明一下,高志良道。政府应该引导普通的企业,让这些企业按照更好的、更先进的理念去生产产品,从普通走向卓越。这要怎么去做呢?这不是空谈,有一个非常详尽且实用的标准放在我们眼前,就是质量奖。从国外的发展情况来看,质量奖在西方国家产品质量提升的这个转折过程当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也是刚才江北大学李教授提到的内容。实际上,质量奖在国外起到了三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质量奖告诉了企业,质量才是第一。做好质量是企业应该放在第一位的。质量奖告诉大家的第二件事,就是抓质量的手段是有效的管理。在质量奖的标准里,明确地给出了一些最好的管理手段。第三,质量奖树立了标杆,有了一个明确的榜样,可以让其他人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内很多地方的质量奖项目都切实地做到了这三件事,所以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对他们的质量有了一个质的提升。我建议我们这儿,也应当把质量奖当作质量提升的主要手段之一,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充分运用好质量奖这个工具。
高志良顿了顿,继续道,事实上,做好质量并不等于增加成本。废品率下降,市场打开,综合考虑,反而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必然是利大于弊,就算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质量提升也是各个企业的不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普通企业就会开始自发地转型,自觉地走向卓越的道路,这就实现了整体的质量提升。
高志良继续道,政府的第三个职能,就是保护卓越企业。怎么保护呢?对于那些真正做得好的企业,要给予他们特殊的优惠政策。这样的卓越企业,他们在市场化当中也是领先的,政府如果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对这些企业也是一种保护。
周市长听着高志良的发言,面露微笑,频频颔首。
高志良发言完毕,朱副市长开始提出了疑问,道,我有一点不同意见。质量问题,怎么评呢?合格不合格,不就代表了产品质量如何吗?不合格,就是质量不好,那这个质量还有什么可评的呢?质量只能检验,不能评价!
一位教授附和道,朱市长说得对,关于质量,我们只要打击不合格的就可以了,如果没有不合格产品,这不就是做到了高质量发展吗?
沉默半晌的李教授回应道,合格产品不等于高质量产品,通俗地说,如果我们的产品只能达到六十分,虽然及格了,但国外的优秀产品都是九十分,我们的产品一拿到国际上,不就相形见绌了吗?就是在国内,消费者不也是常常把国外的知名品牌当作首选吗?国标不是我们的最高线,而应是最低水平线。在合格的基础上,必须要尽量追求更好的品质。关于质量如何评,在质量奖的标准里,就给出了非常好的管理手段,非常清楚明了。
质量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对吧?一位姓万的教授出言道。光强调质量奖的作用,没有太大意义,质量这东西,它也不是政府给颁奖颁出来的啊?如果说政府给企业颁个质量奖,他们的质量就好了,那我们给每个企业都颁个质量奖,不就完了吗?
另一位学者道,这也不能这么说,能获得质量奖的企业,应该是质量管理很优秀的企业,重要的是内核而不是那块牌子。如果每个企业都能做到质量奖的标准,那我们就离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远了。质量奖在西方运用得非常好,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借鉴并运用好这一工具。
高宏杰接过话头道,现在人们总有个误区,好像国外的月亮就更圆似的,西方那些东西,未必适合我们这儿,毕竟两边儿国情都不一样。我们就算有质量奖,那也和外面儿的那些不能混为一谈!比如,咱们南边的江南省搞质量奖也有些年头了,怎么就没看到有什么经济上的起色呢?说到底,还是说国外的东西不适合国情。
李德明不认同,道,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为什么咱们就不能借鉴呢?也许我们确实不能全盘拿来就用,至少也可以取其精华,让质量奖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更何况,质量奖励制度在我们国内很多地方也运行的非常好。当然了,国内有些地方的质量奖还有些瑕疵,没有充分地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事实。但这些问题,只是说明质量奖项目在运作过程中还有些欠缺,比如对评价标准、评审流程、既定目标等认识不够;这些,只能说是我们没有把这件事做好,而不是说这件事本身不好,这是两个概念。就像汽车,别的品牌的汽车跑的挺好的,咱们自己造的汽车老是出故障,这时候,应该考虑怎样把汽车造好,而不是说出个制度,禁止汽车上路。如果是那样,那可就真的是南辕北辙了。
原本按部就班的论坛仿佛被之前高志良的那一席话给点燃了,人们纷纷围绕着质量奖讨论起来。内圈的教授学者和企业代表基本都表过态了,对于高志良的建议,有的支持,有的反对,形成了两个明显的阵营。郑一铭见状,也不愿一直一言不发。虽然董事长嘱咐过他要多注意,不要多说话,但他至少也应该表个态。
我觉得刚才高老师的建议非常好,郑一铭道,高质量发展,重点就应该落在质量上,质量奖更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但我有一个建议,现在质量奖评审员的素质不够,很多操作不规范,评选出来的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什么样的企业都可以获奖,那这个质量奖项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我们要利用好质量奖这个工具,就得抓好每个环节,让质量奖起到应有的作用。
郑一铭这么说,简直就是在打协会的脸,斜对面坐着的协会会长吴实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的。周市长依然神色泰然,听了郑一铭的一番话,他点点头表示赞同。
一个小企业的老总许靖道,我同意这位同志说的,我觉得现在的质量奖很虚。质量奖这事好是好,但似乎操作规范上面还比较欠缺。在国外明明是个好东西,到了咱们这儿却有点走形了。
吴实闻言,实在坐不住了,争辩道,我们质量奖的评审是很规范的,每年的质量奖都评的很好,这都是有目共睹的。只是,我们江宁市还没有关于质量奖的补贴,我觉得这个是不太合适的。
协会副会长附和道,我们的质量奖确实特别好,我认为,政府应该多给企业发点质量奖,同时多拨点补贴。
周市长轻咳一声,见众人都缄了口,便望向坐在后面的那些领导们局长们,道,后面的同志们,也适当发表发表意见嘛。
市长发话,科委的王主任便率先开口说道,听专家们说了很多,但都是在谈质量。都搞质量,不搞技术了,这还怎么发展呀,是吧?技术创新才是企业唯一振兴的希望,技术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我觉得我们还是不能舍本逐末。
工信局金局长也随之发言道,我认为,我们应该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中国制造。这也是为质量提升添砖加瓦了!
另一位干部道,我们现在的质量奖,评出来的企业确实有些良莠不齐。我早听说国外的质量奖给整个产业、甚至国家的产品质量带来了质的变化,如今为了响应中央高质量发展的号召,也是为了切实提高我们江宁市产品的质量,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我们也可以借鉴他们,看看我们的质量奖是差在了哪里。
又有几个干部发言完毕,专家教授们又开始了新一轮探讨,而且愈演愈烈,两方阵营各执一词。身处于热烈讨论的人群之中,郑一铭只觉惊奇,他从来没想过,政府的会还可以这样开。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各自发表各自的观点,而不是领导的一言堂。这种较为自由和热烈的讨论氛围,实在让他感觉新奇。如果领导们都能如此听取意见,那开会也不再是一件沉闷无趣走形式的事了,他心想。
刚才那位名叫许靖的企业老总转向高志良,道,刚才高老师的发言给我很大启发,我认为高老师说的确实很有道理。政府如果能做到消除非法、引导普通、保护卓越这三项职能,并用质量奖引导大部分企业走向进步,那不正是符合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吗?
人们的讨论逐渐趋于白热化,有些人语气比较激烈,主要的核心都围绕着质量和质量奖,郑一铭听着这些发言,好像也没有了太多新意,总是几种观点间的论争。
周市长抬了一下手。会场顿时安静下来。
作者
刘天峰
长期从事质量工作
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研究
策划:栗世民邵甜甜郑晓可
本期编辑:邵甜甜
演播:崔瀚文刘楚翘
剪辑:刘全奕
监审:沈艳阳
中国市场监管报社音伴工作室出品
上下拉动翻看这个书签
首席质量官
电动车起火以后……
,他来了,他来了!
目录
第章深夜赶稿
第章路遇事故
第章五子登科
第章老领导秦伟民
第章屋漏偏遭连夜雨
第章质量部的待遇
第章雪中送炭
第章找工作
第章黑中介
第章祸不单行
第章借钱
第章医疗事故
第章真假医闹
第章峰回路转
第章高干病房
第章救命神药
第章亲戚贾思道
第章巨型酒窖
第章企业年会
第章祭祀
第章胙肉待遇
第章舞台之上
第章三杯酒
第章抽奖
第章身边的凶手
第章群体性事件
第章质量事故的后果
第章舆论
第章企业的叛徒
第章地盘之争
第章质量重要是个借口
第章事故处理
第章攀上交情
第章检测报告
第章五招绝杀
第章春节拜菩萨
第章董事长的份子钱
第章企业界的教父
第章五大理论
第章质量部长
第章部门聚餐
第章质量工作的潜规则
第章QC评审
第章质量部长不好当
第章挑选工作助手
第章和稀泥
第章打破平衡的代价
第章花瓶张绍基
第章火山口上的人
第章朱市长
第章坏事变好事
第章酒会
第章放心品牌
第章工作计划
第章高手胡博士
第章负荆请罪
第章文化和基础
第章质量意识的重要性
第章小区一霸
第章余文龙的手腕
第章董事长的用人之道
第章腐败的逻辑
第章团建室
第章质量部的伙伴
第章质量提升计划
第章“高质量的生活”
第章大意失荆州
第章免职
第章小人之心
第章知己
第章定心丸
第章维护
第章新的任务
第章协会考察
第章羊毛出在羊身上
第章赴日交流
第章见识日本戴明奖
第章旧设备的新用法
第章理念差异
第章董事长的儿女
第章月色
第章购物日
第章质量奖培训
第章培训夭折
第章告状
第章拜师
第章销售冠军的杀手锏
第章董事长的教导
第章电池厂的自评报告
第章谈判分歧
第章模拟评审
第章赵进义的怒火
第章同道中人
第章谈判瓶颈
第章折中方案
第章现场评审
第章针锋相对
第章马屁拍在了马腿上
第章董事长的彷徨
第章压力
第章销售的祖师爷
第章搞定理论
第章国学智慧
第章建立合资厂
第章礼物
第章汇报演出
第章熟悉的陌生人
第章接班人计划
第章游子的苦衷
第章领奖
第章风向变化
第章新市长
第章质量论坛
第章质疑之声
更多好文
点击阅读
新华社访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蒲淳知网又败诉了食用植物油中添加抗氧化剂更安全吗?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