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之胸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哪有专治白癫疯的 http://pf.39.net/bdfyy/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病名。虽然在中医书籍中没有这个名词,但是根据它的临床表现如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在最早的中医书籍《内经》中就有记载,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又如《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类似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记载,同一篇中描述“厥心痛”证状“痛如似锥针刺其心”。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除有“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等一系列脉证描述外,在治疗方面也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方药。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这些方药治疗冠心病,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故可以把胸痹心痛病看作是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的描述。

对冠心病的认识

从中医理论来看,胸痹心痛病与心肺及血脉和胃皆有密切关系。人体营养之输入,废物之排出,如二便、汗液及呼吸,皆赖血液以运行。血液之运行,又赖心阳之鼓动,所以循环不息,故曰“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心为阳中之太阳,位于胸中,上焦阳虚,是说心阳虚微,心阳虚微就会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血运失常则血流阻塞,致使前胸猝然而痛,甚至浊阴不化造成心肌梗塞,所以说此病与心肺血脉和胃都有密切的关系。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篇即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金匮要略》此条最关重要,是胸痹心痛病之总纲,言简意晰,字少义深,当细细玩味。仲景只以阳微阴弦四字,即将全篇理论观点详尽概括,所以然者以下数句,说明了病之本质在于极虚。并指出上焦阳微之虚,能造成脉络阴弦之实,而阴弦之实,反能影响阳微之虚,不但是血不足为阳微之果,而血不足也为阴弦之因。对此一条如能深刻体会,即能对本病有整个的认识。

心痛,亦非胸满瘀血。水气就是水气,而非痰饮。每病有每病一定的病因,一定的治法,确切不移,决不可模棱两可。盖证与病不同,证属共性,为诸病所共有,病属个性,为每病之专有,故病不变,而证常变,方不变,而加减变。例如小青龙与小柴胡汤方后,均有或然或否之加减,但原方不变。故既要有原则性,亦要有灵活性。冠心病的治疗,须认清本病与各脏腑之关系,尤其是与胃的关系,然后体会本病因虚致实之实质,以及因实致虚,最后为本虚标实的特性,治疗原则将用以补为主、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兼施、行补法而不使其壅塞、施通法而不损其正气,初步归纳治冠心病六法如下:临床上可一法或数法结合使用。

一、宣阳通痹

《灵枢·五味篇》说:“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灵枢·五味论》又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薰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清·王朴庄《伤寒论注》曾说:栝蒌平人服之能使“心气内洞”。今取其药物副作用令其开痹通阳。喻嘉言说:“胸痹者,阳不主事阴气在上之候也,仲景微则用薤白白酒以通其阳,甚则用附子干姜以消其阴,······世医不知胸痹为何病,···习用白豆蔻,广木香,訶子,三棱······等药,坐耗其胸中之阳者,亦相悬矣”。我们认为若对此一由阳虚而致胸痹的因虚致实之证,滥用或长时期单纯使用损阳耗阴之品,显然是药证不符。

在历代医家的启示下,我们通过实践,认识到:阳不宣可致血之痹,血之痹可令阳不宣,故通阳可以宣痹。宣痹亦可通阳,二法相互为用,故临床应以宣阳通痹为治胸痹心痛之主要方法。选方宜用栝蒌薤白半夏汤为妥。方中栝蒌开胸,可宣痹以通阳,薤白可通阳以宣痹。由于胸痹者多胃浊上逆,故用半夏和胃以降阴逆,降阴逆亦可间接地扶助心阳。若伴有失眠者可佐酸枣仁汤;若胸胁逆满,肢冷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若阳虚痛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可在主方中加乌头赤石脂丸。若兼有脏躁及百合病者加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等。善感冒,体酸痛乏力者主方加新加汤。

二、心胃同治

心胃关系密切已述于前,且“胃为水谷之海”,故人体之热产于胃,集于脉,附于血,借心阳之鼓荡,充沛于周身。所以脉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半日不食则气少,一日不食则气衰,七日不食则死矣”。“胃寒则血薄,胃热则血浊”。血薄则血衰阳微而卫外之功能减退。血浊则血之流通不畅,血中之代谢物质陈腐瘀积,故心与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心胃同治一法在临床上应予重视。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证偏实者宜橘枳姜汤加减,但若证见胸中气塞,动则气短心悸病兼在肺而无胃肠症状者,则应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证偏虚者宜人参汤加味。胸痹食后腹胀满,证虚者宜厚姜半甘参汤加减。下利呕吐者吴茱萸汤。

三、补气养血

气与血同出而异名,血为阴,气为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此即阴阳互根之意,无气则营虚,血不足则胸中冷,血者气之体,气者血之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补气即能养血,养血亦可益气。故补气养血,不可分割。例如当归补血汤。

若证见胸痹之脉证,发热,不渴,脉虚,心脏病久正气衰弱者宜增投当归补血汤加味。若见脉间歇,气短,脉数,心悸者,则宜于主方中加当归芍药散。若心悸脉数者增用生脉散加枣仁、龙牡、当归等。若见脉结代,心动悸,增投炙甘草汤。

四、扶阳抑阴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盖阴消则阳长,阳消则阴长,故扶阳即是抑阴,而抑阴也是扶阳。胸痹由于心阳虚微,阳消则阴长,所以扶阳抑阴之法亦不可少。若胸痹时缓时急者用薏苡附子散,附子扶阳,薏苡缓急;若四肢厥逆、脉微、下利者增投四逆汤;若阳虚胃冷者增用附子汤;若心下满者增用理中汤;若寒甚者可加细辛、桂枝等。

五、活血行水

冠心病出现浮肿者,乃由于血运失常,壅塞瘀积,络脉充胀,体液渗出而致肿胀。中医古书有所谓之“去宛陈莝”法,在治这种病的场合应理解为疏导血液中之陈腐瘀积,使血流畅快而非攻法(虽然攻法有时能达到“去宛陈莝”的效果)。运用“去宛陈莝”结合“开鬼门”发汗,通上窍,“洁净府”泄膀胱以利下窍等方法,虽可退水消肿,但往往水退复发,肿消再作。究其原因,虽然血与水关系密切直接。但根本病原,其主要矛盾在于心阳虚(心功能不全),故运用“去宛陈垄”“开鬼门”“洁净府”只能治水肿之标。而助心阳方为治水肿之本。再说水盛则阳衰,阳盛则水衰。发汗虽去水,但也同时能散体温,而对阳不足者亦能损阳,故有大汗亡阳之说。人体之热产于胃,蓄于血,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阴虚过汗则亡津液。所以治冠心病水肿者,应以真武汤为主剂以助心阳。再辨证择治标方法中之一二,始能符合“治病必求其本”的理论,使水去而阳不伤。血瘀浮肿者加当归芍药散;若肺部郁血或肝大充血者加参苏饮(人参、苏木);若脉结代心动悸兼阳虚浮肿者,则应以栝蒌薤白半夏汤与真武汤化裁并加活血之品。

六、补肾养筋

心与肾相互为用,肾不能还精于心即显心功能虚衰,肾不能还精于肝则不能柔肝养筋,致筋膜憔悴,脉管渐硬,故补肾养筋法亦为治胸痹之一大法。若见两尺无力、脉迟、胸闷、心悸、头晕、耳鸣、腰酸、腿软、面黯虚烦、少寐或见高血压等证,宜投栝蒌薤白主方加杞菊地黄丸久服,便干者加草决明。若肾阳衰微者,见畏寒、肢冷、脉微等证则宜加桂附八味丸,亦可加鹿角胶、巴戟、仙茅、淫羊藿、党参、麦冬等,或左归丸加味。若再见脉结代,心动悸(或见心房纤颤),则增炙甘草汤。便干用火麻仁,不得寐用酸枣仁。见头昏、脉弦、阴虚阳浮、血压高者加天麻钩藤饮,或加杞菊地黄丸。

结语

1.胸痹包括心痛,属现代医学冠心病范畴疾患。从中医角度看,系病在心而密切关联脾胃、肾、肝、肺等脏腑之全身性疾病。

2.本病乃机体衰退之虚证。病因心阳虚,胃阳弱,肾阳亏,肝肾阴不足,肺气不宣,而非实证。不宜将某些标象作为病之实质。

3.本病正气衰弱,脏腑已损,而非由外邪侵袭之实证。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立法施治。

4.胸痹之胸中寒,为阳虚而显之寒象,而非外寒所致。但外寒侵袭仅为成病之诱因,或发作心痛的因素之一。故非一般寒证之用温药可解,也非一般实证,用行消之法可治。既见标证之实象,也应认清病本质为正气虚损。实践证明,对此类标实证宜使用宣阳通痹为主法。扶阳佐以活血行气之剂。若不以正虚阳衰为重点,误以标象为本质,投药既使当时取效,则日久难免耗阳损阴。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赵锡武医疗经验》·年4月第一版。

赵锡武(年~年),原名赵钟录,人。中医教授。他出生在工人家庭。幼时随父奔走四方,7岁人私塾读书,到15岁时开始学中医。先从中药学起,继之学习《脉诀》及中医经典著作。又从陶卿先生学医5年,27岁在北京行医。曾在国医公会办的医学讲习所学习。向施今墨、肖龙友等名中医求教。年在华北国医学院任教,讲授《伤寒论》等经典著作课程。参与发起组织了中医的学术团体——中国医药学社,并广泛开展学术活动。

从年被调到中医院内科工作。他在中医理论上有很深的造诣,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有独到见解。在医疗实践中严格遵循祖国医学理论体系辨证治病。在治疗上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强调整体观念,并积极主张中西医结合。他对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小儿中风等病的治疗有独特的疗效。如对治疗冠心病主张以补为主,以补为通,补通兼施,并提出六种治法。对心肌梗死提出辛开温通及有活血化瘀的大黄虫丸治疗。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内科副主任,中医院心血管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副院长。以及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科学大会主席团成员,北京市人民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要著作有《赵锡武医疗经验》等。并在《中医杂志》、《新中医》等中医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许多论文,如“赵锡武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医案”、“咳喘临床经验”等。他在全国第一次急性传染病会议上宣读的“中医治疗脊髓灰质炎”论文,理论结合临床,在国内外颇有影响。[1]

(人物经历来自百度百科)

我们后续将继续提供药茶调理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goldw.com/xxgnk/10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