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宋俊峰)随着百姓对优质医疗需求日益增长,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良好、紧密衔接尤为重要。为进一步促进急救与急诊的融合发展,11月16日,医院协会急救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院前急救能力提升研讨会在太原举行。会议邀请了急诊急救专家授课,我省11个市急救中心负责人、急诊急救应急管理工作以及危重症救治骨干人员以及太原市急诊专业骨干人员共计人参会。
据太原市急救中心主任唐新宇介绍,两年来,他们一直在积极打造以急救为开端的绿色通道,促进急救与急诊的融合发展,于年推出“溶栓地图”,现在正在积极推进卒中“黄金三小时”急救园建设;年全国首家省会城市“胸痛地图”亮相太原,形成了覆盖全市.97万人口的胸痛疾病快速救治网络,极大提升了急救胸痛疾病急救能力。
在会上,医院、北京市急救中心、医院、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的急诊急救专家分別针对急诊急救专业以及“二青会”的卫生应急保障进行了相关专业授课。参加培训的多数都是11市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他们有的记录笔记,有的拍下主讲人的PPT,以便学习。参与培训的一位急诊科医生表示,这4位专家所讲的,都是平时他们所急需的知识,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确实有利于以后的紧急抢救工作。
会后,太原市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精心准备两个现场救援的情景演练,还设立了多个工作坊,展示相关应急技能演练,包括综合技能一创伤患者综合情景模拟,针对突发事件群体伤应急预案的演练等,真实再现了现场检伤分类、对优先患者现场评估、快速检查和处置以及伤员医院的沟通等。
唐新宇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这次年会的举行,围绕急救应急管理进行相关培训,必将进一步规范应急响应流程,进一步促进急救、急诊快速融合发展,增强防范、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个体和群体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对疾病救治时间节点、流程衔接等方面的把控能力,全面畅通急救绿色通道,全面提升我省急救急诊应急管理水平,更好地为“二青会”的胜利召开提供坚实的卫生应急保障,为百姓提供更便捷、快速、专业的紧急救治服务。
现场特写
多人配合心肺复苏危重病人
“患者出现室颤,进行除颤,焦耳,人员离开,放电。”
“人工呼吸,、……两分钟,换人。”
“肾上腺素1毫克,推注静脉……”
在现场,多名工作人员正在演练一起多人、多部门配合,心肺复苏危重病人的情景演练。患者做过心脏支架,突发心肌梗塞,现场的急救人员配合默契、娴熟。
做心肺复苏时,两分钟一换人,旁边还有人配合注射盐水、肾上腺素等药品。
虽然只是一个假人,虽然仅仅是情景演练,已经完全烘托出急救室内紧张的救人场景。
演练结束,参演的医生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这个情景演练完全是真实案例,当他们全力配合,从死神手中夺回患者的生命时,真的非常有成就感。
一个小外伤,竟做了3次手术
患者,男性,今年28岁,刚刚被人捅伤左腹部。
两人将一名伤者推进了抢救室,旁边的护士给医生介绍患者的情况。
“你哪儿疼?”
“我肚子疼。”
“上面,还是下面,捅你的刀有多长?”
“我也说不清楚,都疼,你快给看看……哎呦疼死我了……”
之后,患者的同伴赶过来,说这么长的刀口,应该没啥大事,给缝上就行了。
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决定迅速展开手术,因为虽然刀口不长,但是特别深,已经伤到了脏器。“刀口长16厘米,结肠脾曲处大量出血,撕裂伤口长5厘米……”
参加演练的医生介绍,这个也是他们遇见的一个真实的急诊室案例,伤者一共做了3次手术,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如果只像他的同伴想的那样,缝上就行了,可能患者会更加危险。”
三人配合避免伤者二次伤害
“包扎伤口时,先简单清创再包扎,手及脏物不要触碰伤口,不要用水冲洗伤口,体内的异物不要随意取出。”
“包扎方向要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要把手指、脚趾外露,以便观察血运情况。”
3名急救人员配合着,一边说,一边把伤者固定在担架上,把伤者头部固定,胸部和腹部也固定在担架上,以便搬离。
固定头部有六种方法。据介绍,急救人员应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搬运前、搬运中都有注意事项,尽量避免对伤者的二次伤害。
山西晚报记者宋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