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7点半左右,城北体育公园有一个60多岁的大伯在晨练时突然倒地,心跳呼吸都没有了,医院抢救。
医院急诊医学科韦医生说,上午7点56分,医院,“急救医生说,他们赶到现场时,大伯心跳、呼吸已经没了,医院路上,一直在急救,但还是没效果。”
医院后,医生有做了一个多小时的急救,但最终,人还是没有抢救回来。
韦医生说,大伯姓裘,63岁。
“后医院。据她说大伯身体还挺好的,除了高血压,没有其它心源性疾病。初步诊断为猝死,但具体原因不明确。”
在大伯出事的地方,城北体育公园的一位保安说,当时大伯和几个晨练的朋友在散步。公园里有不少公共健身器材,大伯可能也会做俯卧撑、单双杠、压压腿等锻炼。出事后,大伯的双肩包仍挂在公园健身器材上。
大伯住在德胜东路再行路附近。
很多邻居说,大伯经常和老伴一起去跑步、锻炼,每次路过见面时,看上去人蛮健康的,没想到会出事。
很多人猜测,大伯出事可能和最近早上天气变凉有关。韦医生说,相比较而言,心脑血管等病状在秋季确实较多。
前两天,快报刚刚报道过另一起晨练中突然离世的事件。
9月11日早上8点多,有个晨练的人在凤凰山半腰上,发现有人躺在地上。民警调查得知,死者是80岁的许大伯,排除刑事案件。据目击者说,大伯可能也是晨练爬山的时候发生意外。
9月6日下午2点多,拱墅区游泳馆里,52岁的夏先生在游泳池游泳时,突然没知觉了,医院后,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抢救,医院宣布抢救无效死亡,诊断为心脏骤停。
今年,快报也曾报道过多例猝死时间……
7月30日,一位女士来电说,自己外甥女在杭州一家网络科技公司上班,已经是一个经理了,带团队,而且今年5月1日刚刚拍了婚纱照。
5月中旬,突然夜里猝死。这位女士说,外甥女因为辛苦、疲劳、压力过大,自己还要带团队,生活上没规律。出事前得了感冒,医院。
5月18日,滨江春波路春波南苑24幢与26幢中间,有个小伙子在跑步时突然倒地,医院时,心跳、呼吸也没有,医生初步诊断为心脏骤停。同一天晚上6点多,九堡一家健身房里,32岁的女子在跑步机上跑了2分钟猝死。
秋季清晨气温低
血压容易达到 峰
““绝大部分猝死患者死于CA(心脏停博)。根据临床统计,至少有85%的猝死是心源性的,也就是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
”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江帆说,心源性猝死人群中其实大约2/3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冠心病。“今天早上不幸猝死的那位先生尽管说只患有高血压,但其实有5年以上病史的高血压患者,都已造成一定心脏损伤。”
江主任建议,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以及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群,40岁以后 每年做一次心血管内科体检,以尽早控制预防一些有可能的急性心脏病。
猝死有多快?
从胸闷头晕到死亡
不超过一小时
目前多数人接受的有关心脏性猝死的概念是:“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非预见性的自然死亡,患者之前可以患有心脏病或无心脏病史,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
这一个小时非常关键。
“患者在剧烈运动后发生开始感觉到胸闷、乏力和头晕,就有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了。从这些初期症状到心脏停摆,就是一个小时的时间。”
江主任说,这里又要强调一下学习些基本的心肺复苏动作的重要性。“一旦发生呼吸暂停,如果身边有人能立即对其施与心肺复苏,即心外按压,并全程保持直至医院,救治希望可大大提高。”
“其实,尽管猝死是突发性的,难以预见,但仍然是有征兆的。大多患者之前连续几天就会反馈有胸闷胸痛、精神不振、疲劳乏力等症状,只是因为每次持续时间不过十几二十分钟,症状也不严重,就没有引起重视。”
江主任提醒,如果心脏病患者连续几天发生以上症状,就应该去找心血管医生做个检查。
秋季清晨气温低
血压又达峰值
不建议清早起床就去锻炼
““杭州刚刚入秋,早晨气温偏低,对温度比较敏感的中老年人可能一时还没适应,血液循环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血栓。而且事实上,清早起床就去晨练,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江主任说,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清晨醒后开始日常活动的最初几小时内(通常在6:00-10:00之间),血压会达到一天中的 峰值,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晨峰值”。而清晨服药前,也恰是降压药物效果最薄弱的阶段。
据临床统计,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这个时间段。
“当然,考虑到中老年人的作息习惯,也不是说这个时间段完全不能锻炼。只是 出门前先测个血压,确保在安全值范围内。并且运动前要做好足够的热身活动,运动过程中多喝水。一旦发觉不适,立即中止运动,切不可硬撑。”江主任说。
记者董吕平章贝佳
通讯员王回南制图李前芳
长按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