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接连几周的高温天气,医院急诊中心接到多起脑血栓、脑出血病人,截止到7月15日,神经内科静脉溶栓28例,动脉取栓9例,比六月份整个月的还多了三个。气温升高,高血压、房颤、糖尿病的中老年人群平日病情控制不力,容易引发脑卒中。专家建议,市民要注意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如果突然出现面瘫、上下肢无力,尤其是发生在身体一侧;语言、意识或理解障碍;头晕平衡障碍、行走困难;以往未曾经历过的剧烈头痛等症状,医院就诊。
同时,心内科住院病人数也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危重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病人明显增加。当身体发出这一些警讯时,就隐藏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问题,碰上以下夏天容易诱发心脏病的危险因子,就会愈演愈烈,一发难收。
今年75岁王爷爷患有高血压十余年,高温天很少出去,喜欢在家附近打麻将,可在7月10日晚上,在麻将桌上突然倒地,且出现失语、神志不清及无意识的状态,家人见状后立即将王医院急诊中心。接诊医生立即对患者做出专业评估,根据头颅CT排除出血。神经内科施洪超副主任医师立刻告知患者儿子,患者有大血管病变,有发生继发出血可能,严重者会危机生命,另外有血栓再栓塞可能,征得行动脉取栓的同意后,立即为患者施行介入动脉取栓手术,成功完成动脉穿刺及血管再通。由于发现早,救治及时,患者目前恢复良好。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施洪超说,高温天气下,人体体表血管扩张散热,血液就会集中于体表,容易造成心脑血管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缺血缺氧,还有酷暑天闷热,人体出汗多,血液粘稠,易形成血栓。天气炎热,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出现心跳加快,严重时会使动脉血管内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而发生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等;由于现在室内广泛使用空调,室内空调温度往往调的较低,造成室内外的温差较大,进入室内后温度骤降,导致血管收缩,加重心血管负担。
除了天气环境因素外,心血管发病最主要的当然还是患者自身因素。到了夏季,因为血管扩张,多数人血压较冬天易于控制,心脏负担有所减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减轻,不少人便自行减药甚至停药,结果引起突然血压升高,造成心血管调节失衡,引起心脑血管病发作,有时诱发主动脉血管撕裂造成急性主动脉夹层,危及生命。
那么高温天气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发作呢?
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田乃亮说,首要的还是要控制自身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炎炎烈日、暑气逼人,人们极易产生急躁情绪,导致情绪不稳定、激动、失控,可使小血管异常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增加,从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保持良好心态、情绪稳定,淡泊宁静不仅是夏季养生的重要环节,也是预防心绞痛、心肌梗塞最重要的养生方法。因此冠心病患者应尽量避免过度紧张、激动,不宜炒股及长时间坐在麻将桌前。
合理使用空调
夏季使用空调要合理,要经常开窗换气,室内温度不宜过低,室温 定在25℃~26℃左右,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如果室内外温差过大,人从高温的外界直接进入冷气开得很低的空调房间,更容易发生因为血管遇冷急剧收缩而导致的心肌梗死。
及时补充水分
夏季出汗多,人体丢失大量水分后,血液黏稠度升高,较易形成血栓,出汗后必须及时补充水,夏季不宜过多喝含糖的饮料,补水以温开水或绿茶为宜。
户外运动要适量
适当的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但夏季因天气炎热,运动后很容易出汗,所以运动锻炼一定要适度,并避开高温时段,减少不必要的外出。运动适度的前提是,运动后不能有不适的症状出现,运动量因人而异。
饮食
清淡少油腻
心血管患者的饮食要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黑木耳、鱼类,可适当吃一些瘦肉,尽量少吃过于油腻或高脂肪食物。另外,心血管病人要戒烟限酒。烟草中的 可使心跳加快、心脏耗氧量增加、血管痉挛、血小板粘性增加,从而容易在冠状动脉中形成血栓。
,提醒广大患者,对于突然发生的胸闷、胸痛、气急、呼吸困难要提高警惕,持续15分钟不医院就诊,持续30分钟以上者,即使医院检查。活动能力明显下降者,比如原来散步较长距离没有问题的,突然走米就走不动了;原来爬三四层楼没问题的,突然爬两楼就心慌气急了,也医院去诊治,以免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文字来源于:医院供稿
编辑:周卉苹责任编辑:祁惠
邮箱:njyeah.net联系()“南京卫生”可为您提供在线预约挂号、专家在线咨询、医检报告查询、戒烟控烟等服务。点击大拇指为我们点赞哦!
赞赏